
268斤男子切胃手术后身亡 院方回应
【268斤男子切胃手术后身亡 院方回应】近日,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内,心电监护仪的尖锐警报声划破了寂静。36岁的李江(化名)在接受“腹腔镜下垂直袖状胃切除术”后第三天,因呼吸衰竭抢救无效离世。这场以“改善形象”为初衷的减肥手术,最终演变成一场令人心碎的悲剧。身高174厘米、体重134公斤的李江,长期受代谢综合征困扰——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如影随形。今年新谈的恋爱成为转折点:为了以更好的形象见对方家长,他决定通过切胃手术快速减重。9月30日,李江在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办理住院手续,10月2日10时,手术正式开始。“腹腔镜下垂直袖状胃切除术”通过切除80%的胃组织,将胃容量缩减至约150毫升,从而限制食物摄入。这项被称作“减肥捷径”的手术,在术前讨论记录中被明确标注为“高风险等级”。但李江仍在手术同意书上签下名字,他的哥哥李先生回忆:“弟弟说医生告诉他,手术风险‘跟阑尾炎差不多’。”手术持续2小时10分钟,术后李江被转入ICU观察。当晚23时,病程记录显示其出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血气分析提示呼吸性酸中毒,医护人员立即启用无创呼吸机。次日凌晨,李江转入普通病房时,家属曾短暂松了口气。然而,10月4日6时40分,李江突然呼吸暂停、意识丧失。医护人员在5分钟内将其转运回ICU,6时55分下达病危通知书。此时,病程记录中“呼吸衰竭”的诊断与死亡证明形成残酷闭环。李先生质问:“为什么前一天还能说话的病人,突然就抢救无效?”李先生提供的病历显示,李江术前合并高血压1级、高血脂、脂肪肝及重度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这些基础疾病本应成为手术禁忌症评估的重点,但术前讨论记录中仅标注“代谢综合征”。更让家属难以接受的是,10月4日抢救期间,医院未及时进行气管插管,而是持续使用无创呼吸机。
“弟弟打呼噜严重,平躺时甚至会憋醒。”李先生展示的睡眠监测报告显示,李江AHI指数(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达45次/小时,属于重度睡眠呼吸暂停。而切胃术后胃容量骤减,可能加剧食管反流,对呼吸功能本就脆弱的患者构成双重威胁。
面对质疑,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医务科负责人表示:“已与家属共同委托卫健委指定第三方机构进行死因鉴定,最终结果将作为责任认定的依据。”院方强调,手术团队具备相关资质,术后监护流程符合规范,但承认“患者基础疾病复杂增加了风险”。
郑州市卫健委已介入协调,要求医院每日向家属通报医疗文书查阅进展。法律人士指出,若鉴定结果显示医院存在术前评估不足、术中操作失误或术后监护失职等过错,将依据《民法典》第1218条承担医疗损害赔偿责任。
这起悲剧将切胃手术的风险推至聚光灯下。北京协和医院减重外科主任表示:“袖状胃切除术适用于BMI≥32.5且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但术前必须严格评估心肺功能、睡眠呼吸情况及心理状态。”
数据显示,我国切胃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约5%-10%,包括吻合口漏、出血、感染等。更值得警惕的是,约30%患者术后出现营养不良、贫血、骨质疏松等后遗症,15%患者因无法适应饮食限制而体重反弹。
“减肥不是整容手术,健康才是第一要义。”主任强调,对于单纯性肥胖者,生活方式干预(如饮食控制、运动)仍是首选;即便需要手术,也必须建立多学科诊疗团队(MDT),涵盖营养科、心理科、麻醉科等全程管理。
李江的遭遇引发社会对“身材焦虑”的反思。当社交媒体充斥着“月瘦20斤”的诱惑,当切胃手术被包装成“午餐式美容”,许多人忽视了:每一克体重的背后,都是复杂的生理系统在精密运作。
这起悲剧不应成为阻止医疗进步的“休止符”,而应成为推动行业规范的“警示灯”。医院需建立更严格的术前筛查标准,患者应增强风险认知能力,监管部门要完善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下一个“李江”的出现。在ICU冰冷的灯光下,李江的病历静静躺在桌上,首页“代谢综合征”的诊断与末页“呼吸衰竭”的结局形成刺眼对比。这场以爱为名的减肥之旅,最终以生命为代价,为所有人敲响了警钟:追求美丽没有错,但永远不该以牺牲健康为前提。当手术刀划开皮肤的那一刻,划开的不仅是胃,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