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瀚森首次被弃用
【杨瀚森首次被弃用】11月1日,NBA常规赛激战正酣,波特兰开拓者主场以109-107险胜丹佛掘金,斩获三连胜。然而,这场胜利背后,中国球迷的目光却聚焦于一位新秀的“首次缺席”——年仅19岁的杨瀚森自加盟开拓者以来,首次未能获得登场机会。从季前赛的“潜力新星”到常规赛的“板凳席常客”,这位被寄予厚望的中国内线,正经历着职业篮球最真实的考验。时间倒回至10月23日,开拓者对阵明尼苏达森林狼的常规赛首战,杨瀚森的NBA首秀以一种近乎残酷的方式展开。全场仅5分16秒的出场时间,他通过两次罚球得到2分,摘下1个篮板,却因防守端被对手隔扣成为赛后焦点。更令人唏嘘的是,下半场他直接被主教练比卢普斯按在板凳席上,全程目睹球队以114-118惜败。“他站在场上时,像一块被推来挤去的木板。”美国媒体《The Athletic》如此评价杨瀚森的首秀表现。数据显示,他在5分钟内参与了11个攻防回合,但进攻端仅1次触球且未形成有效进攻,防守端则因移动速度慢、对抗强度不足,多次成为对手突破的缺口。尤其是一次被森林狼前锋麦克丹尼尔斯隔扣的画面,通过社交媒体迅速传播,成为球迷热议的“名场面”。1. 实力差距:NBA的生存法则。“这里不是培养皿,而是竞技场。”开拓者助教团队在赛后分析中直言。杨瀚森在夏季联赛和季前赛中曾展现潜力——对阵萨克拉门托国王时砍下16分,季前赛场均8分3.5篮板1.3盖帽,但常规赛的对抗强度与战术复杂性远超预期。他的问题集中于三点:进攻迟滞:作为传统内线,他缺乏中远距离投射能力,在开拓者“快打旋风”体系中显得格格不入;防守漏洞:面对NBA级前锋的突破,他常因横移速度慢被一步过掉,首秀中对手在他防守下命中率高达62%;犯规失控:季前赛场均5.3次犯规,常规赛首战3分钟内领到2次犯规,直接打乱教练轮换部署。
2. 赛场局势:胶着比赛的容错率。10月23日的失利中,开拓者全场仅落后4分,比赛最后3分钟分差始终在5分以内。“这种局面下,教练连常规轮换都不敢轻易调整,更别说给新人试错。”ESPN解说员贾伦·罗斯点评道。数据显示,当比赛分差小于5分时,NBA新秀的平均出场时间会锐减37%,而杨瀚森作为第16顺位新秀,本就处于轮换阵容的末端。
3. 位置竞争:内线“内卷”的生存危机。开拓者内线群星璀璨:杰拉米·格兰特首战14投10中砍下29分,克林根贡献8分6篮板,艾顿(若未被交易)更是全明星中锋。相比之下,杨瀚森的竞争力显得薄弱。“他需要翻越两座大山——格兰特的技术全面性,克林根的篮板嗅觉。”美国篮球记者凯文·奥康纳分析称。更现实的是,开拓者选秀时已明确其“商业价值>竞技价值”,球队更倾向用他开拓中国市场,而非作为核心培养。
杨瀚森的遭遇,折射出中国篮球青训体系与NBA的断层。技术短板:国内联赛中,他依赖身高优势的“站桩式”打法,在NBA被证明过时;体能瓶颈:季前赛六犯离场、常规赛3分钟2犯规,暴露出对抗强度下的体能分配问题;心理承压:被隔扣后防守站位保守,社交媒体上的“历史性时刻”剪辑,反而加剧了心理波动。
“他不是姚明,却承担着姚明式的期待。”国内篮球评论员杨毅指出。2002年,姚明以状元身份登陆NBA,首秀0分0篮板,但火箭队将其视为建队核心;而杨瀚森作为次轮秀,球队对他的耐心本就有限。“中国球迷需要接受:不是每个中国球员都能成为救世主。”
对于杨瀚森而言,弃用并非终点,而是职业篮球的第一课。技术转型:开发中距离投射,提升挡拆后的顺下效率,适应现代篮球空间型内线需求;防守进化:加强核心力量训练,提升横移速度,学习戈贝尔式的“垂直防守”;心态调整:将社交媒体的喧嚣转化为动力,在训练中证明“我值得被信任”。
开拓者已给出明确信号:若持续低迷,杨瀚森可能被下放至发展联盟。但历史证明,林书豪、范弗利特等落选秀均通过发展联盟完成逆袭。“这里的残酷,恰恰是公平的——你能打,就给你机会;不能打,就离开。”比卢普斯在赛后新闻发布会上的话,道出了NBA的生存哲学。
当终场哨响,杨瀚森独自坐在板凳席上,镜头捕捉到他紧抿的嘴唇和握紧的拳头。这个画面,或许会成为中国篮球史上一个意味深长的注脚:它关乎一个年轻球员的挫折,更关乎中国篮球如何从“聚光灯下的期待”走向“脚踏实地的成长”。“真正的强者,不是从未跌倒,而是跌倒后能站起来说‘再来一次’。”正如球迷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杨瀚森的NBA之路才刚刚开始。他的每一次触球、每一次防守、每一次被弃用后的坚持,都在书写着属于中国篮球的新篇章——那里没有速成的传奇,只有用汗水与挫折铺就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