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院硕士在母校附近摆摊卖包子火了
【美院硕士在母校附近摆摊卖包子火了】近日,杭州转塘象山国际广场飘起细雨,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赵唯宏的摊位前却热气蒸腾。这位29岁的山东小伙和父母推着餐车刚停下,提前预订的顾客便举着伞围了上来。"老板,我订的鱼香肉丝包和糖三角呢?""别急,都给您留着!"赵唯宏边说边掀开保温箱,红糖馅的糖三角在路灯下泛着琥珀色光泽,引得排队人群发出阵阵惊叹。自2025年4月支起摊位以来,这个距离中国美院象山校区仅200米的流动摊点,已成为杭州城西最热闹的"美食地标"。每天下午5点准时出摊的赵唯宏,带着父母研发的30余种北方包子,在南方小吃云集的商业区开辟出独特赛道。从土猪肉包到胡萝卜豆腐粉丝包,从麻辣鸡丁包到三黑馒头,这个北方汉子用鲁菜厨师父亲传授的手艺,在江南水乡复刻出记忆中的家乡味道。"我们的包子面皮用酵母发酵,65克的面皮裹着55克馅料,捏出18个褶子。"赵唯宏拿起一个刚出笼的牛肉包展示,蒸腾的热气中,青萝卜丝与胡椒水的香气扑面而来。这种北方特有的实在做法,与南方薄皮汤鲜的小笼包形成鲜明对比。家住滨江的山东籍顾客吴女士特意坐地铁来买包子:"在杭州生活26年,终于吃到老家那种越嚼越甜的麦香味。"摊位旁竖着的预订二维码牌上,"中国美院非遗保护专业硕士"的介绍格外醒目。这个看似违和的组合,实则是赵唯宏精心设计的文化实验。"非遗不是束之高阁的标本,而是活在烟火气里的生活智慧。"他指着正在揉面的父亲说,"我爸炒了15年鲁菜,他调馅时葱姜的比例精确到克,这种经验就是活态非遗。"这种理念得到学术界的认可。赵唯宏的导师、浙江省非遗专家李教授不仅多次光顾摊位,还鼓励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从馅料配比到发酵工艺,每个细节都蕴含着传统饮食文化的基因密码。"在导师指导下,赵唯宏开始系统记录包子制作工艺,计划申报区级非遗项目。
摊位后方,62岁的赵师傅正用老面引子发酵面团。这位在淄博经营了20年餐馆的老师傅,今年春天关掉老家店铺,带着老伴南下杭州支持儿子创业。"孩子说要在南方传播北方饮食文化,我们得来搭把手。"赵师傅擦着汗笑道。他独创的"三蒸三醒"工艺,让包子面皮既筋道又松软,成为吸引回头客的秘诀。
这个美食家族的传承故事,在顾客中引发共鸣。美院附中女生小徐骑着电瓶车冒雨赶来:"我老家在徐州,算是南北交界处,但更爱吃北方包子。"她掏出手机展示刚拍的包子断面,"你看这肉馅结成块,和我们南方碎肉馅完全不同。"
赵唯宏的创业之路充满现代智慧。他建立5个400人以上的顾客微信群,开发预订小程序实现精准营销;在抖音发布包子制作视频,单条播放量突破50万;与周边网红菜市场洽谈合作,计划开设固定档口。这种"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模式,让传统小吃焕发新生。
"每天能卖400多个包子,周末要准备800个。"赵唯宏翻看订单记录,糖三角和土猪肉包最受欢迎。他特别设计的食养系列,小米红枣馒头、杂粮馒头等健康产品,吸引了不少年轻白领。住在古荡的杭州本地人王大姐特意坐地铁来买糖三角:"第一次见红糖馅的,买回去给孙子尝尝新。"
当"硕士摆摊"成为热搜关键词,赵唯宏的创业故事引发社会热议。有人质疑高学历人才从事低端行业是人才浪费,更多人则点赞这种打破刻板印象的职业选择。南京审计大学硕士沙成磊在江宁区经营公益包子店的案例被反复提及,这位95后小伙通过"5毛钱馒头"项目服务上千名老人,证明学历与职业选择无关高低。
"教育赋予我们更开阔的视野,但最终要回归生活本质。"赵唯宏的摊位上,研学活动的照片与包子菜单并列展示。这位同时带领学生探访"天眼"、观摩机器人研发的非遗硕士,用行动诠释着新时代青年的多元可能:"无论是带孩子们看大国重器,还是揉面蒸包,都是在传递文化温度。"暮色渐深,排队人群依然络绎不绝。赵唯宏系着印有"非遗传承"的围裙,在蒸笼前忙碌的身影,与身后美院象山校区的艺术雕塑构成奇妙对照。这个充满反差的场景,恰似当代中国社会的生动缩影——当传统技艺遇上现代思维,当学术理想扎根市井烟火,或许正是文化传承最生动的注脚。正如赵唯宏在朋友圈写的:"人生没有标准答案,但每个认真生活的身影,都是对时代最好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