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疆政协副主席金之镇被查
【新疆政协副主席金之镇被查】近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重磅消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金之镇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这一消息如惊雷般震动政坛,不仅因其涉及副省级高官,更因金之镇曾长期执掌新疆能源、国资等关键领域,其落马再次彰显党中央“打虎拍蝇”的坚定决心。公开履历显示,金之镇的仕途起步于新疆计划委员会(现发改委)的普通科员岗位。1991年从东北财经大学毕业后,他扎根边疆,历任自治区计划委员会经贸流通处副处长、经济研究所所长等职。2009年,其职业生涯迎来转折点——调任新疆化工集团副总经理,正式进入国企领域。此后十年间,他先后掌舵新疆新能源集团、国际经济合作集团两大省属国企,2016年出任乌鲁木齐市米东区区长,完成从企业高管到地方主官的跨越。2018年,金之镇调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资委党委副书记、副主任,并兼任兵团第六师党委副书记、副师长,同时主持五家渠市工作。这段经历使其对兵团系统国资运营、区域经济开发形成深度掌控。2019年,他转任昌吉州州长,成为地方行政“一把手”,2023年1月升任自治区政协副主席,跻身副省级干部行列,同年12月兼任自治区国资委党委书记、副主任,形成“政协+国资”的特殊权力配置。“这种‘旋转门’式的晋升路径,既体现组织培养,也暗藏风险。”中央党校教授王长江分析,“国企、地方、兵团、政协的多重经历,使其权力触角延伸至经济、行政、监督多个领域,若缺乏有效制约,极易形成‘绝对权力’。”新疆作为我国能源战略基地,油气、煤炭、新能源产业规模庞大。金之镇任职期间,恰逢新疆推进“三基地一通道”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和储备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国家新能源基地、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其主导的多个项目涉及巨额资金流动。
例如,2012年至2014年担任新疆新能源集团副总经理期间,该集团承担着全疆光伏、风电项目开发重任,单个项目投资常超十亿元;2014年至2016年执掌国际经济合作集团时,集团主导的“中亚能源合作项目”涉及跨境投资、资源开发,资金往来复杂;2023年兼任自治区国资委党委书记后,其监管范围覆盖全区20余家省属国企,资产总额超万亿元。
“能源领域资金密集、资源富集,历来是腐败高发区。”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庄德水指出,“从项目审批、资源分配到工程承包、资金拨付,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利益输送空间。金之镇的落马,或与这些领域的违规操作有关。”
金之镇落马并非孤立事件。2025年以来,新疆已有多名厅局级干部被查,包括自治区国资委原副主任、能源局原局长等。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新疆纪检监察机关立案审查调查厅局级干部数量同比增长37%,显示反腐力度持续加大。
值得关注的是,新疆正通过制度创新筑牢反腐防线。例如,自治区国资委推行“阳光国资”平台,实现国企招投标、物资采购、资产处置等关键环节全程留痕;昌吉州建立“一把手”权力清单和负面清单,对重大项目决策、大额资金使用实行“双备案”制度;兵团系统推行“纪检+审计+巡察”联动监督模式,对重点企业开展“嵌入式”监督。
“反腐败不能仅靠个案查处,更要通过制度设计压缩权力寻租空间。”新疆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金之镇案暴露出个别领域存在监管盲区,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推动国资监管、能源开发等领域制度重构。”
消息公布后,网络平台引发广泛讨论。网友“天山雪莲”留言:“新疆反腐动真格!从能源到国资,从地方到兵团,说明监督没有死角。”网友“边疆观察者”则指出:“高官落马固然大快人心,但更要关注后续整改——如何堵住制度漏洞,防止‘前腐后继’?”
专家认为,公众对反腐的关注已从“查处力度”转向“治理效能”。中国社科院法学所研究员田禾表示:“反腐败斗争已进入深水区,公众期待看到的不只是‘打虎”数量,更是权力运行的透明化、制度化的提升。金之镇案的查处,应成为推动新疆政治生态净化的新起点。”
金之镇的落马,再次印证了“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的铁律。从基层科员到副省级高官,从经济领域到政治舞台,其权力轨迹的崩塌,既是个体贪婪的结局,更是制度监督的胜利。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今天,任何试图挑战党纪国法的行为,都将付出沉重代价。新疆的反腐实践表明,只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监督如影随形,才能筑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堤坝。当反腐利剑持续高悬,当制度之网越织越密,政治生态的“山清水秀”必将指日可待。这不仅是新疆之幸,更是国家之福、人民之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