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申请军方出手支援熊灾
【日本申请军方出手支援熊灾】10月31日,日本秋田县知事铃木健太的紧急求援,将一场持续数月的“人熊冲突”推向高潮。截至10月30日,本财年因熊袭击死亡人数已飙升至12人,远超2023财年全年6人的纪录,创下日本近20年最严重野生动物灾害。面对失控的熊灾,日本政府首次召开跨8个部门的阁僚会议,防卫省更被纳入应急体系,自卫队将首次以“后勤支援”角色介入野生动物管理。这场危机背后,是生态失衡、人口萎缩与治理短板交织的复杂图景。“熊掌拍碎车窗,利齿撕咬车门”——10月27日,秋田县一户民居的监控录像记录下惊悚一幕:一头母熊带领两只幼崽闯入庭院,将一辆轿车撕扯得面目全非。这并非孤例,同日岩手县一关市住宅区内,62岁男性被发现遭熊袭击身亡,遗体遍布抓痕与咬痕;秋田市农田旁,71岁女性遗体同样呈现猛兽攻击特征。三天内3人殒命,将本财年熊袭死亡人数推至12人。环境省数据显示,2025年4月以来,全国已发生172起熊袭人事件,108人受伤,其中秋田县以47起伤人事件、52人受伤居首。更令人震惊的是,10月单月64起伤人事件中,68%发生在居民区及农田,33%事发地周边存在垃圾堆放或果树种植等吸引熊类的因素。“这已不是偶然事件,而是系统性危机。”东京大学生态学教授山本慎一指出,“熊类正以城市为核心重新划分领地,人类活动区已成为它们的‘新栖息地’。”10月28日,铃木健太紧急赴东京面见防卫大臣小泉进次郎,递交血书请求书:“全县猎人已连续作战127天,人力物力全部耗尽,若无自卫队支援,民众将失去最后保护屏障。”他透露,秋田县仅10月就捕杀38头熊,但新出现的熊群仍以每周5-7头的速度逼近居民区。防卫省最终同意派遣自卫队执行“非战斗任务”:运输重型捕兽笼、处理猎杀熊尸、协助设置红外感应警报系统。然而,根据日本《自卫队法》第84条,除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外,自卫队不得在训练外使用杀伤性武器。这意味着,自卫队员虽可携带防暴盾牌与催泪瓦斯,却无法持枪射杀危及生命的猛兽。
“这像用消防车运水却不给水管。”北海道猎人协会会长佐藤隆批评道,“去年我们请求猎杀时,政府以‘缺乏法律依据’拒绝;今年自卫队来了,却只能当搬运工。”
熊灾蔓延的根源,在于人类与自然的长期失衡。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日本列岛橡子产量锐减37%,迫使熊类提前下山觅食;乡村人口20年间减少15%,大量农田荒废成为熊类栖息地;而垃圾处理不规范更让城市成为“免费食堂”——神奈川县曾发现熊群翻找垃圾箱时学会打开自动门。
治理层面,日本正陷入“双重困境”:一方面,猎人群体老龄化严重,全国猎人平均年龄达62岁,北海道猎人协会甚至因“开枪可能承担刑事责任”集体拒绝猎熊;另一方面,防熊技术推广滞后,红外感应装置、无人机巡逻等设备虽已研发,但因成本高昂仅在少数地区试点。
“我们正在为过去的生态透支买单。”环境省野生动物课课长浅尾庆一郎坦言,“重建‘里山’生态缓冲带需要至少20年,但民众等不起。”
熊灾已造成深远社会影响。合掌村取消延续百年的秋季亮灯庆典,京都、奈良等地寺庙游客量下降40%;秋田县中小学推迟开学两周,部分学校要求家长组成“护学队”;五金店防熊喷雾销量暴涨300%,但专家警告“80%使用者未接受专业培训”。
更严峻的是心理创伤。岩手县受害者家属成立“熊袭遗族会”,呼吁政府建立心理干预机制;秋田市心理咨询热线接到的相关咨询中,63%表示“不敢独自出门,听到树枝断裂声就心跳加速”。
“这不仅是动物问题,更是社会治理能力的试金石。”早稻田大学公共政策教授中村美智子指出,“当自然灾害与人口危机叠加,如何平衡生态保护与民生安全,将成为所有老龄化社会的共同课题。”
日本并非首个面临人熊冲突的国家。加拿大通过“熊类廊道”规划减少70%冲突;挪威采用“电围栏+补偿机制”保护农户;美国黄石公园则用“气味驱逐剂”引导熊类迁徙。这些案例表明,技术手段与制度创新同样重要。
“中国三江源地区的雪豹保护经验值得借鉴。”世界自然基金会专家李明建议,“通过生态补偿、社区共管、智能监测构建‘预防-响应-修复’体系,或许能破解‘人进熊退’的恶性循环。”
当自卫队的运输车驶向秋田县山林,这场危机已超越单纯的人兽冲突,成为检验社会治理能力的标志性事件。它警示我们: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任何对生态的漠视都将付出沉重代价;而真正的文明进步,不仅在于征服自然的能力,更在于与万物共生的智慧。正如铃木健太在请求书中所写:“我们需要的不是杀死熊,而是找回与自然共处的方式。”这场危机或许正是转折的起点——当人类学会谦卑,生态的韧性终将馈赠以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