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岁极高龄女子成功诞下龙凤胎
【52岁极高龄女子成功诞下龙凤胎】近日,杭州市临平区妇幼保健院传来喜讯:52岁的林女士通过试管婴儿技术成功诞下一对龙凤胎,刷新了该院产妇分娩年龄最大纪录。这场跨越生命极限的“闯关”,不仅见证了现代医学的突破,更诠释了母爱的伟大与生命的韧性。今年2月,林女士通过辅助生殖技术怀上双胎,预产期本在11月初。然而10月2日凌晨,怀孕35周的她突然出现胎膜早破,家人紧急将其送至临平区妇幼保健院。接诊医生发现,林女士不仅年龄极高,还曾接受过子宫肌瘤剔除术、输卵管结扎及复通术、宫腔镜检查等多次盆腹腔手术,子宫壁存在瘢痕组织,分娩风险呈指数级上升。“孕妇若经阴道分娩,可能面临子宫收缩乏力、产程延长、胎儿窘迫乃至子宫破裂等风险。”产科主任王青兰带领团队迅速启动高危孕产妇救治预案,经多学科会诊后决定实施急诊剖宫产术。这场手术犹如在悬崖边行走——子宫因双胎妊娠过度膨胀,瘢痕处组织脆弱,术中出现子宫收缩疲软导致大出血,出血量瞬间突破800毫升。关键时刻,产科团队凭借丰富经验,果断采用宫腔纱条填塞术,仅用3分钟便控制住出血。随着两声清脆的啼哭,体重分别为1900克和1950克的龙凤胎顺利降生。新生儿科团队立即展开救治,将早产儿转入NICU进行呼吸支持与营养管理。目前,母子三人均已康复出院。林女士的案例并非孤例。据统计,全球自然受孕的龙凤胎概率仅为千分之一,而高龄女性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实现双胎妊娠的风险更高。杭州市妇幼保健院数据显示,2025年该院接收的35岁以上高龄孕妇中,双胎妊娠占比达12%,其中45岁以上群体并发症发生率是适龄孕妇的3.2倍。
风险一:生理机能衰退的不可逆性。女性35岁后卵巢功能加速衰退,卵子质量下降导致胚胎染色体异常风险激增。林女士在孕早期即接受无创DNA筛查,排除唐氏综合征等遗传疾病;孕20周的系统超声排畸检查耗时45分钟,医生需反复调整胎儿体位以全面观察器官发育。
风险二:多胎妊娠的叠加效应。双胎妊娠使孕妇血容量增加50%,心脏负荷接近极限。林女士在孕24周时出现妊娠期高血压,血压峰值达160/100mmHg,需每日服用拉贝洛尔控制;孕晚期因子宫过度膨胀导致呼吸窘迫,夜间必须保持半卧位睡眠。
风险三:既往手术史的潜在威胁。子宫肌瘤剔除术形成的瘢痕,使林女士在分娩时面临子宫破裂风险。术中发现其子宫下段肌层厚度仅1.2毫米,远低于安全值。麻醉科主任李明坦言:“这相当于在气球上做手术,任何轻微触碰都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
林女士的成功分娩,得益于临平区妇幼保健院建立的“高危孕产妇全周期管理体系”。该体系整合产科、新生儿科、麻醉科、输血科等12个科室,形成“产前-产时-产后”闭环管理:
精准产前管理。孕6周确定双绒双羊妊娠类型,制定个性化营养方案(每日热量控制在2200千卡,蛋白质摄入量增加至100克);孕12周启动遗传咨询,排除基因缺陷;孕28周后每周进行胎心监护与生物物理评分。
应急产时保障。手术室配备自体血回输装置,可回收处理术中出血;新生儿科提前准备暖箱与呼吸机,确保早产儿出生后1分钟内建立有效呼吸;输血科储备8单位红细胞与1000毫升血浆,构建生命安全网。
细致产后康复。针对高龄产妇子宫复旧缓慢的特点,采用低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心理科介入缓解产后焦虑,帮助林女士适应“三口之家”的新角色;营养师定制月子餐,控制热量同时保证乳汁质量。
林女士的故事在网络引发热议,网友“医学观察者”评论:“这不仅是医学的胜利,更是对生命尊严的捍卫。”的确,当52岁的身体承载着两个新生命的希望,当多次手术史的子宫依然坚韧如初,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进步,更是人类对抗自然规律的勇气。
然而,专家提醒,高龄妊娠仍需理性看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主任乔杰指出:“辅助生殖技术应服务于有生育需求的家庭,而非突破生理极限的工具。建议女性在35岁前完成生育计划,若必须高龄妊娠,需严格遵循医学指导。”林女士的龙凤胎,如同两枚镶嵌在医学史上的勋章,见证着人类对生命的敬畏与守护。这场跨越年龄的生育奇迹提醒我们:每个新生命的到来都是自然的馈赠,而守护这份馈赠,需要医学的智慧、家庭的勇气与社会的包容。当我们在为科技点赞时,更应思考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生育支持体系,让每个母亲都能在安全与尊严中迎接生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