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俄“勇士”飞行表演队惊喜亮相
【俄“勇士”飞行表演队惊喜亮相】10月31日,江西南昌瑶湖机场上空,6架苏-35S重型战斗机以“钻石编队”呼啸掠过,机身涂装的俄罗斯国旗三色与天蓝色盾牌标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随着首架战机拉出白色尾迹,全球唯一使用重型战机表演的俄罗斯“勇士”飞行表演队,在南昌飞行大会暨航空产业博览会上演了阔别中国多年的首场特技飞行。这场融合力量与美学的空中盛宴,不仅填补了“勇士”队在我国中部城市表演的空白,更成为中俄航空领域深度交流的生动注脚。此次“勇士”队派出的6架苏-35S与1架苏-30SM战机,构成全球最昂贵的飞行表演阵容。苏-35S单机造价超5000万美元,其配备的117S矢量发动机与“雪豹”E相控阵雷达,使战机能在800公里/小时速度下完成“普加乔夫眼镜蛇机动”。表演中,6机编队以负间距保持队形,1号机机翼距两侧战机座舱仅45厘米,这种“刀尖上的舞蹈”令现场观众屏息凝神。“落叶飘”动作成为全场高潮。战机在垂直爬升至300米后突然悬停,如落叶般螺旋下坠,尾焰在蓝天划出金色漩涡。当双机对冲以1200公里/小时相对速度擦肩而过时,机场跑道旁的观众甚至能听到金属摩擦空气的尖啸。表演队指挥官安德烈·阿列克谢耶夫上校透露:“为适应南昌多云天气,我们调整了‘郁金花开’动作的触发高度,确保在150米低空仍能完成四机开花。”“勇士”队的表演史本身就是一部俄罗斯航空史。1991年9月,这支成立仅5个月的队伍在英国范堡罗航展首秀,驾驶苏-27战机完成“涅斯捷罗夫筋斗”,震碎了西方对俄制战机机动性的质疑。1998年珠海航展上,他们以6机编队表演“加力盘旋”,让中国观众首次见证重型战机也能跳“空中芭蕾”。但荣耀背后是惨痛代价。1995年12月12日,3架苏-27在越南金兰湾返航途中撞山,4名特技飞行员牺牲。这场事故促使俄军在2016年为“勇士”队换装苏-30SM,其矢量喷口使战机能在30米低空完成“尾冲”动作。2024年珠海航展上,升级后的苏-35S首次以6机编队亮相,完成“对头跌升急降”时,两机间距不足10米,令北约军事观察员惊叹:“这些动作在模拟器上都难以复现。”
与每年训练300小时的美国“蓝天使”队相比,“勇士”队年均训练时间仅50小时,却能完成更复杂的特技。这得益于苏-35S的“超机动”能力:其三轴矢量喷口可使战机在零速度下实现360度横滚,配合AL-41F1S发动机的14吨推力,让“眼镜蛇”机动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组合动作。
表演中,战机在150米低空突然减速至200公里/小时,机头仰角达120度,这个曾需两架战机配合的经典动作,如今单架即可完成。俄方技术人员透露,苏-35S的飞控系统经过特殊调校,在-40℃至+50℃极端环境下仍能保持精准响应,这使其成为唯一能在西伯利亚严寒与中东高温中执行表演任务的机型。
此次“勇士”队参演,恰逢南昌航空产业突破千亿大关。2024年,南昌航空产业营收达918.3亿元,汇聚了洪都集团、商飞江西公司等龙头企业。表演期间,俄方代表团考察了南昌航空城,与洪都集团就L15“猎鹰”教练机改进项目展开洽谈。俄方专家指出:“苏-35S的飞控算法可优化L15的高攻角飞行性能,这种技术嫁接将提升中国教练机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中国观众而言,“勇士”队的表演不仅是视觉盛宴,更是了解俄制装备的窗口。当苏-30SM展示“空中加油”特技时,其软管式加油探头在300公里/小时风速下精准对接,这项技术已被应用于中国运-20加油机改进项目。正如现场观众李先生所言:“看到俄军战机能在中国领空完成如此复杂的动作,说明我们的空域管理水平和中俄互信都达到了新高度。”
当“勇士”队战机拖着红白蓝三色烟带掠过赣江时,现场2万名观众自发唱起《喀秋莎》。这种跨越语言的文化共鸣,在表演结束后达到高潮——俄方飞行员集体用中文说出“你好,南昌”,引发现场持续3分钟的掌声。这种互动背后,是“勇士”队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的使命:通过飞行表演搭建军事交流桥梁。
1998年珠海航展上,“勇士”队与解放军“八一”队首次同台竞技,开创了中外飞行表演队同场表演的先河。如今在南昌,这种交流已延伸至产业层面。俄方带来的苏-35S维护手册中,有30%的内容采用中俄双语标注,这种细节折射出中俄航空合作的深度。
当最后一架苏-35S降落时,瑶湖机场的跑道被夕阳染成金色。6架战机以“箭形编队”滑行通过观礼台,机翼下的红星与金黄色旭日光辉在暮色中格外醒目。这场持续45分钟的表演,不仅展示了重型战机的极致性能,更见证了中俄航空领域从技术引进到联合创新的跨越。正如俄方领队所言:“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特技,更是对飞行艺术的共同追求。”在这片诞生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的土地上,中俄航空人的梦想,正随着战机的尾迹,飞向更高远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