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茅台经销商今年已亏三四十万元
【有茅台经销商今年已亏三四十万元】10月31日消息,杭州茅台经销商吴先生透露,从春节到现在库存价值三四百万元的茅台酒,今年已亏损三四十万元。茅台行情最高点应该在2021年年底,单瓶3250元左右,现在只有1760-1770元,主要原因是茅台批发量太大,飞天茅台从“一瓶难求”变成“仓库管饱”。经销商当年垫钱铺货,现在客户全被官方截胡,库存压到喘不过气。曾几何时,一瓶飞天茅台,是身份与财富的象征,更是流通市场的“硬通货”。有网友表示:“线上冲销量确实爽,可线下才是根。”如今,三季度白酒企业财报尚未揭晓,但“销量大幅下滑”的结局早已写定。官方数据显示中秋节白酒销量同比降20%,白酒市场实际的跌幅远比表面呈现的更为惨烈。货架上蒙尘的高端白酒,仿佛是被时光遗忘的珍宝,无人问津;经销商们紧锁的眉头,犹如阴霾笼罩,透露出无尽的忧虑。这一切,都在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同一个残酷真相:白酒行业的危机,已如汹涌的潮水,从终端零售的堤岸,一路蔓延至行业根基的深处。就连曾经在白酒市场呼风唤雨、风光无限的茅台经销商,如今也深陷“看不到未来希望”的迷茫困境之中。
正所谓,狂欢盛宴的落幕,往往伴随着寂静荒凉的开场。时光流转,三年后的今天,杭州的茅台经销商吴先生独自坐在堆满纸箱的仓库里,神情落寞。他低着头,手中的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仔细地算着一笔让他揪心的账:自春节以来,库存中价值三四百万元的茅台酒,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收益,反而让他亏损了三四十万。曾经被视为“液体黄金”、一瓶难求且售价高达3250元的飞天茅台,如今在市场的浪潮中,只能以1760 - 1770元的低价苦苦挣扎,试图寻得一丝生存的空间。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过去人们为求一瓶飞天茅台而四处奔波、一酒难求的景象已不复存在,如今,它却成了仓库里堆积如山、无人问津的积压货。
有经销商苦笑:“当年垫钱铺货,以为抱住了金山,现在客户全被线上渠道截胡,库存压得人喘不过气。”
从神坛跌落的,不只是价格,更是茅台的“金融信仰”。茅台经销权的争夺,曾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人都想分一杯羹,并非因为卖酒能赚多少差价,而是看中了茅台背后那条稳赚不赔的“炒货链”——囤货、待涨、转手,资金如滚雪球般膨胀。那时候,经销商们不是卖酒人,而是“炒酒客”,茅台的瓶盖下,涌动着资本的暗流。
可如今,逻辑彻底颠覆。当茅台的金融属性被高企的库存和疲软的需求瓦解,当“囤货必涨”的神话破灭,它便只是一瓶标价千元的白酒。有网友一针见血:“线上冲销量确实爽,可线下才是根。”当这根“根”被数字化渠道悄然刨断,经销商们突然发现,自己手里攥着的不是金矿,而是沉甸甸的负担。
行业的寒意,早已从终端蔓延至根基。官方数据显示,今年中秋白酒销量同比下滑20%,但若走进街头那些高档烟酒店,货架上积灰的高端白酒、老板紧锁的眉头,无声地诉说着更残酷的真相:实际跌幅远不止于此。三季度白酒企业财报尚未公布,但“销量大幅下滑”的结局,似乎已无悬念。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去金融化”的趋势正在加速。如果未来五年、十年,做茅台经销都赚不到钱,那么曾经“一权难求”的盛况,终将变成“无人问津”的冷清。茅台经销权从“点金棒”到“烫手山芋”的转变,不仅是市场的理性回归,更是整个白酒行业价值重估的开始。
茅台经销商心态的转变,无疑成为了行业发展的“风向标”。过去,茅台经销权炙手可热、人人争抢,人们看重的并非白酒本身所能带来的丰厚利润,而是茅台所具有的独特“金融属性”——只需囤酒待涨、转手倒卖,便能轻松坐享其成、获利颇丰。然而,时至今日,形势已发生了彻底逆转:倘若茅台丧失了其金融炒作的价值,仅仅作为一款普通商品存在,那么经销商的盈利空间无疑将被大幅挤压。不妨设想一下,倘若未来五年乃至十年,从事茅台经销都难以赚到钱,那么曾经“一权难求”的火爆场景,势必将沦为“无人问津”的冷清局面。而这种“去金融化”的趋势,正伴随着库存的持续高企和需求的日益疲软而加速显现。
比经销商失势更为致命的,是核心消费土壤的彻底丧失。所谓“政务消费仅占5%”的说法,其实严重忽视了隐性需求的庞大存在——那些为维系关系、争取资源而宴请国企、央企人员的酒局,那些围绕政务资源衍生出的上下游应酬,才是高档烟酒店得以生存的核心所在,其规模或许远超直接政务消费的数倍之多。如今,随着“禁酒令”的层层加码,这类隐性消费被全面切断,烟酒店失去的不仅仅是客源,更是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更为雪上加霜的是,消费下行与通缩压力的双重夹击,使得连曾经因房地产而赚得盆满钵满的群体,如今也选择将钱存入银行,而非用于应酬消费,白酒的消费场景因此被进一步挤压。
最无法回避的,是“稀缺性”谎言破灭后的库存大山。茅台每年1亿多瓶的产量、过去十年超10亿瓶的累计产能,早已让“酱香稀缺”沦为笑话;叠加投机资本囤积的5-6亿瓶库存,白酒行业早已陷入“产能过剩”的泥潭。所谓“陈年老酒”,不过是过去卖不掉的存货;所谓“5斤粮食酿1斤酒”,也掩盖不了成本低廉的本质——当一款商品的库存足够全国人民喝上数年,却仍靠“稀缺”炒作价格,其泡沫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
茅台的黄昏,或许正是行业新生的黎明。当泡沫散去,酒终归是酒。茅台若能褪去金融的外衣,回归饮用的本质,或许才能找到更健康、更可持续的生存之道。而对此,一位经销商的话耐人寻味:“看不到希望。”这句话里,有迷茫,有阵痛,也有对未来的无声拷问。这场神话的落幕,不是终结,而是一堂关于价值与价格的现实课——任何脱离实体的炒作,终将回归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