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茅台经销商今年已亏三四十万元
【有茅台经销商今年已亏三四十万元】10月30日,杭州茅台经销商吴先生透露,其库存价值三四百万元的茅台酒,今年已亏损三四十万元,主要原因是茅台批发价从年初的2290元跌至1600多元。酒类行情监测平台“今日酒价”微信公众号10月31日数据显示,2025年53度500ml飞天茅台散瓶批发参考价报1640元,较前一日下跌20元,再创上市以来的新低;原箱报1675元,较前一日下跌15元。这种“越卖越亏”的怪圈源于多重冲击。据第三方机构统计,截至2025年9月,社会流通的茅台酒库存高达1.2亿瓶,叠加新增产能,形成巨大的“库存堰塞湖”。与此同时,消费场景急剧萎缩:高端餐饮开瓶率下降40%,企业商务宴请预算缩减60%,年轻人婚宴市场转向低度果酒。更致命的是,电商平台“百亿补贴”将茅台价格砸至1600元区间,彻底击穿传统渠道利润防线。“拼多多卖一瓶亏300元,但能靠流量卖其他商品,我们小本买卖哪玩得起?”有店家无奈表示,部分同行已将门店改造成奶茶店,甚至有人用库存茅台向典当行抵押贷款,却发现估价竟比进货价低20%。
茅台价格体系的崩塌引发全行业连锁反应。次高端品牌五粮液普五批价滑落至920-930元/瓶,国窖1573报860元/瓶,茅台1935价格较峰值暴跌60%。传统经销商的捆绑销售机制濒临崩溃——某河南经销商透露,依赖茅台批零差价盈利的企业,净利润暴跌84%,部分区域酒企被迫裁员30%自救。
电商平台的崛起加速了渠道变革。2025年“6·18”大促期间,京东将出口版茅台价格砸至1484元/瓶,较国内经销商成本价低20%。而茅台直销渠道收入占比从2016年的8%飙升至45.89%,“i茅台”平台注册用户突破4000万。9月起,该平台通过“中秋家宴专属套餐”定向投放个人消费者,进一步压缩流通市场炒作空间。
“厂家让我们稳价,自己却通过直营平台低价放量。”山东经销商赵刚抱怨道。这种“既当裁判又踢球”的模式,导致传统渠道商资金链紧绷。福建经销商陈峰的遭遇更具代表性:疫情期间囤积的200箱茅台1935,如今抛售需亏损36万元,但“割肉止损总比资金链断裂强”。
茅台的困境折射出更深层的消费代际断裂。Z世代群体白酒消费占比不足9%,73%的年轻人因健康原因减少饮用白酒。在杭州工作的90后李薇的婚宴酒单上,威士忌和红酒取代了茅台:“长辈觉得有面子,但我们嫌白酒辣嗓子。”
消费场景的嬗变更为剧烈。茅台曾经的“铁三角”消费场景——政务(占比40%)、商务、礼品——已全面瓦解。新版“禁酒令”直接掐断政务消费,房地产行业调整让商务宴请缩水,礼品场景占比从35%暴跌至12%。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自饮场景占比突破40%,酱香酒消费回归“喝掉而非存掉”的本质。
“终于能开瓶请客,不用再供着了!”上海白领张琳通过“i茅台”以1980元抢购到飞天茅台,她在朋友圈的感慨道出消费观念变迁——当茅台从“投资品”回归“消费品”,价格门槛降低反而释放了真实需求。
面对危机,茅台打出组合拳:短期通过高管走访、配额优化稳价,中期推出公斤装、375ml小茅分流压力,长期瞄准年轻市场与国际化。2025年,茅台计划通过蛇年生肖酒、“走进系列”文创酒贡献50亿销售额,同时试水38度“轻饮版”茅台、冰淇淋、酱香咖啡等快消品。
渠道变革同样激进。茅台构建“自营+社会经销”双体系,要求经销商“一品一策”“一域一策”精细化管理。在杭州,茅台试点“数字酒证”,赋予整箱酒8%的年化增值回购权,吸引投资需求;在广东宴席市场,“主桌摆飞天,副桌用1935”的混搭模式既保面子又控成本。
行业层面,头部酒企开始“抱团取暖”。五粮液、泸州老窖等企业联合成立采购联盟,共享库存数据以避免集中抛售;区域酒企转型“服务商”,为企业定制封坛酒,通过瓶身激光雕刻LOGO赚取设计费。
茅台价格深度调整的本质,是其长期被过度金融化与消费品属性之间的重新锚定。当“液体黄金”光环褪去,这瓶酒的起伏折射出消费观念与财富逻辑的深刻转向。
“真正的市值管理不在于追逐短期涨幅,而在于坚守长期价值创造。”茅台集团前董事长张德芹的这句话,或许预示着行业未来方向。当市场情绪回归理性,那些信任并陪伴茅台穿越周期的投资者与消费者,终将收获时间带来的价值回报。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茅台的转型阵痛恰似一面镜子——照见传统产业在代际更迭、渠道革命与消费升级浪潮中的生存法则。或许正如某位经销商在仓库门上贴的那句标语:“酒终须为知己酿”,唯有回归产品本质与消费初心,方能穿越周期,迎来下一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