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南北大动脉“关键一环”将落地
【中国南北大动脉“关键一环”将落地】近日,中国高铁建设迎来关键节点——根据10月28日发布的《新建宜昌至常德铁路(湖北段)站前工程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计划表》,宜常高铁项目拟于11月启动招标。此前,湖南轨道集团于9月底透露项目初步设计批复在即,年内开工目标已近在咫尺。这条被视为“八纵八横”呼南通道“关键一环”的高铁,将打通鄂西与湘北的交通壁垒,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注入新的发展动能。宜常高铁的规划历程堪称一部“攻坚史”。早在2018年,该项目便进入公众视野,但因线路走向争议一度停滞。呼南通道襄阳至宜昌段虽已纳入国家铁路“十三五”规划,但南下接入常德的路线存在“西线(经宜昌)”“东线(经荆州)”两套方案。湘鄂两省通过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省联席会议,历时五年反复比选论证,最终确定经宜昌北站引出、途经宜都、松滋的方案。“这一选择综合投资、地质条件与覆盖人口三重考量。”湖北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相较于东线方案,西线方案可节省投资约15%,且地质稳定性更优,能覆盖鄂西山区、湘北平原超2000万人口,带动效应显著。2025年1月6日,国家发改委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9月29日,生态环境部印发环评批复,为项目落地扫清最后障碍。宜常高铁北起湖北宜昌北站,南至湖南常德站,全长234公里,其中新建长阳东至常德段184公里,设计时速350公里,为双线电气化客运专线。项目建成后,宜昌至常德通行时间将从3.5小时压缩至1.5小时,宜昌至长沙仅需2.5小时,较现有绕行武汉路线缩短近一半。“这不仅是距离的缩短,更是区域经济格局的重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指出。作为京港澳通道西翼协作通道,宜常高铁将与沿江高铁、沪昆高铁形成“十字交叉”,构建起贯通华北、中原、华中、华南的南北大动脉。届时,华北城市群与北部湾经济区的时空距离将大幅拉近,为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创造条件。
对于宜昌而言,宜常高铁是“米”字形高铁网的关键落子。目前,沿江高铁(宜昌段)、郑万高铁联络线、呼南高铁(宜昌段)三条铁路同步推进,宜昌正从长江中上游节点城市跃升为全国性交通枢纽。“到2030年,宜昌将形成‘四纵两横’高铁网,年客运量预计突破5000万人次。”宜昌市副市长刘劲松在10月23日的访谈中透露。
而在湖南常德,这条高铁承载着更大的期待。作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城市,常德港是全国36个内河主要港口之一,但长期受制于交通瓶颈。2022年底常益长高铁通车后,常德已迈入“高铁时代”,而宜常高铁的落地将使其升级为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们正规划建设高铁新城,吸引粤港澳大湾区的物流、科创资源集聚。”常德市发改委主任表示。
宜常高铁的突破,是长江中游城市群互联互通的缩影。近期,该区域高铁建设全面提速:长沙至赣州高铁已实质性开工,荆州至岳阳高铁、兴义经永州至赣州铁路(湖南段)进入前期工作阶段。更值得关注的是,呼南通道全线仅剩益阳至娄底段“拼图”,该项目已纳入国铁集团2025年勘察设计计划,预可研报告编制完成。
“当呼南通道全线贯通,它将与京港高铁、沿江高铁形成‘三纵’骨架,串联起呼包鄂榆、山西中部、中原、长江中游、北部湾五大城市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专家分析,这种网络化布局将打破行政壁垒,促进人才、资本、技术跨区域流动。例如,宜昌的化工产业可通过高铁直达长沙科创中心,常德的农产品可3小时直达武汉、广州市场。
尽管前景光明,宜常高铁建设仍面临挑战。线路穿越三峡库区、武陵山区,需跨越清江、澧水等水系,桥隧比预计超60%。但中国工程师已积累丰富经验——参考木寨岭特长隧道案例,该隧道历时8年攻克软岩大变形世界难题,其“开挖补偿法”技术已推广至全国十余个项目。
“中国高铁建设正从‘追赶’转向‘引领’。”西南交通大学教授赵勇指出,宜常高铁采用的智能建造系统,可实时监测地质变化并调整施工参数,效率较传统方法提升30%。这种技术创新,正是中国基建“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
从南水北调工程累计调水400亿立方米,惠及1.2亿人;到“北气南下”能源通道输气量突破千亿立方米,保障4亿人用气需求;再到如今宜常高铁落地,中国正以基础设施为笔,书写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篇章。
这些“大动脉”的贯通,不仅是钢筋混凝土的堆砌,更是发展理念的升华。当宜昌的茶农通过高铁将产品当日送达广州,当常德的工程师周末可往返武汉参加学术会议,当鄂西山区的孩子能更便捷地前往长沙求学,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国家通过基础设施公平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站在“十五五”规划的门槛上,宜常高铁的启动恰逢其时。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均衡;在推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守公平。这条纵贯南北的钢铁纽带,终将化作连接人心、促进融合的时代印记,见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每一次突破与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