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卖粮28万遭冻结账户已全部解冻
【卖粮28万遭冻结账户已全部解冻】近日,一则“河南农户卖粮28万账户已全部解冻”的消息冲上热搜。这起涉及河南新乡原阳县农户孙先生、粮站老板全先生的案件,在经历13天调查后迎来转机。警方确认交易合法,解除冻结措施,但案件背后暴露的“购粮洗钱”新型犯罪手法,仍为农业交易安全敲响警钟。2025年9月14日,孙先生在抖音平台收到一条私信。账号“聚顺达”的用户自称河南许昌某贸易公司员工“孙志伟”,以“饲料厂、面粉厂采购”为由咨询小麦行情。孙先生见对方对国库收购标准、市场价格了如指掌,便将其引荐给经营粮站的朋友全先生。经过多轮议价,双方最终以每斤1.22元的价格达成交易,孙先生与买家各抽取5厘/斤的佣金。10月15日,一名自称“孙志伟表弟”的男子到粮站核验小麦水分,次日买家确认10月17日派六辆货车装运。交易当日,孙先生收到28万元转账,分三次将货款转给全先生。然而,10月19日,全先生在偿还银行贷款时发现账户被冻结。经查询,孙先生、全先生及其家属的银行卡均被贵州警方冻结,理由是“资金涉诈”。全先生在粮站经营七八年,首次遭遇此类事件,粮站运转陷入停滞,200余万元银行贷款面临逾期风险。据警方调查,买家系诈骗团伙成员,其通过虚构贸易公司身份,利用农户“重实在、轻防范”的心理实施犯罪。具体手法如下:身份伪装:诈骗分子注册抖音账号,使用麦田照片作为头像,配文“中国农民的丰收节”,签名“诚信是我们的坚守,互利是合作基石”,打造“靠谱买家”人设。价格诱惑:以高于市场价2分/斤的价格吸引农户,承诺“装车即打全款”,降低农户警惕性。专业话术:诈骗分子熟悉国库收购标准、市场行情,甚至派“表弟”现场核验水分,模拟正规交易流程。赃款转移:将贵州某诈骗案受害者的28万元赃款转入农户账户,再通过分销小麦套现,完成资金“洗白”。10月17日交易完成后,诈骗分子迅速将102吨小麦转运至山东聊城二级粮库,以低于市场价的价格套现,资金通过多个账户转移后消失。警方追踪货车轨迹,发现小麦去向后,立即启动跨省协作机制。
案件曝光后引发舆论关注,网友质疑“为何骗子账户不冻结,农户账户却被冻”。河南、贵州两地警方成立联合专班,72小时内完成以下工作:证据固定:调取粮站监控、过磅单、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材料,整理成275页证据链。跨省追查:追踪货车轨迹至山东聊城,锁定小麦去向,确认交易真实性。法律适用:依据《刑事诉讼法》第145条,认定孙先生、全先生为“善意第三人”,其所得货款属合法交易对价。快速解冻:开通“涉诈资金快速认定通道”,农业银行提供纾困贷款支持,10月30日解除全部账户冻结。
“要不是警方连夜追查,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全先生握着解冻通知书,眼眶泛红。孙先生母亲抹着眼泪说:“现在能取钱买化肥了,孩子学费也有着落了。”
这起案件暴露出农业交易领域的三大风险点:身份核验缺失:农户仅通过抖音私信、微信沟通即达成交易,未核实买家营业执照、经营场所等关键信息。资金安全盲区:接受私人账户大额转账,未通过银行对公账户结算,缺乏资金溯源能力。合同意识薄弱:交易全程依赖口头协议,未签订书面合同,导致纠纷时举证困难。
对此,农业农村部门提出三项建议:建立“白名单”机制:地方政府可联合商会、粮库建立可信买家数据库,农户交易前可通过“农事通”APP查询买家信用。推广“资金托管”服务:与银行合作,设立农业交易资金托管账户,买家付款后资金由第三方监管,确认收货后再解冻。开展“反诈课堂”:在秋收季组织流动宣传车,通过方言快板、情景剧等形式普及“购粮洗钱”“订单诈骗”等新型犯罪手法。
这起案件的解决,不仅是个体权益的维护,更是法治精神的彰显。警方在13天内完成跨省取证、法律适用、资金解冻的全流程,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法理念。正如办案民警所言:“农民的血汗钱不能成为犯罪分子的洗钱工具,司法必须为民生托底。”
当102吨小麦重新成为“希望之种”,当28万元货款回归“丰收账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法律的公正,更是社会对诚信交易的守护。在这片孕育希望的土地上,每一粒粮食都应承载公平与信任,每一次交易都该闪耀法治的光芒。唯有如此,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才不会留下“钱粮两空”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