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一批废弃医院学校竟成打卡地
【杭州一批废弃医院学校竟成打卡地】近日,“杭州一批废弃医院学校成打卡地”的话题冲上热搜。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杭州城北三墩废弃医院、城南珊瑚沙废弃学校等场所,正通过短视频平台吸引大量年轻人前往“探险”。这些被岁月侵蚀的建筑,在滤镜下成为“末日风”“盗墓笔记既视感”的网红场景,但背后隐藏的安全隐患与伦理争议,正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在三墩废弃医院现场看到,尽管医院周边已加装铁门、砌高围墙,仍有年轻人通过翻越围墙、踩踏木凳等方式进入。医院内部,楼板松动、钢筋裸露,部分区域堆满医疗垃圾,空气中弥漫着腐朽气味。一位参与救援的消防员透露,今年以来,该区域已发生多起被困事件。2025年1月,一名探险博主在翻越围墙时摔伤,腿部骨折,被困医院二楼数小时;2024年1月,转塘消防救援站救下一名在废弃学校拍摄视频时坠落的博主,其因翻越围墙不慎摔伤,导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属地消防部门负责人表示:“这些废弃建筑存在墙体坍塌、坠物等风险,夜间探险更易发生意外。”更令人担忧的是,部分场所已成为不法分子的“目标”。2023年4月,三墩废弃医院内价值数万元的医疗设备被盗,包括手术台、医用假人等物品;同年,珊瑚沙废弃学校围墙被破坏,多间教室门窗遭打砸,墙上涂满“鬼脸”涂鸦,甚至有博主为博流量,在手术室内放置假血道具、播放恐怖音效。在社交平台上,“废弃医院探险”“废墟打卡攻略”等内容泛滥。记者以“杭州废墟”为关键词搜索,发现大量博主通过“私信求定位”“付费入群”等方式引导粉丝前往,部分视频标题标注“胆小勿入”“灵异现场”,播放量超百万。一位不愿具名的博主坦言:“这类内容流量高,但我们也知道危险。有人为了拍出‘惊悚感’,故意破坏门窗、翻动医疗垃圾,甚至伪造‘鬼魂’音效。”在某博主发布的视频中,废弃医院手术室被布置成“凶案现场”,血迹斑斑的床单、散落的手术器械与背景音乐配合,营造出恐怖氛围。然而,这些“道具”实为博主自带,拍摄结束后随意丢弃在现场。
此外,患者隐私泄露问题同样严峻。记者在三墩废弃医院资料室发现,大量病历、床头卡未被清理,部分博主在直播中直接展示患者信息,甚至调侃“这病历比电视剧还精彩”。律师指出,此类行为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若造成严重后果,博主需承担刑事责任。
这些废弃建筑承载着城市记忆。三墩废弃医院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曾是浙江老年病研究的重要基地,资料室内保存的《中国烧伤创疡杂志》《新中医》等期刊,记录着医学发展的轨迹;珊瑚沙废弃学校则保留着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学设施,黑板上的粉笔字、课桌内的课本,成为一代人的青春印记。
然而,历史记忆的保护与公共安全的平衡正面临挑战。三墩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医院虽已废弃多年,但产权单位未明确清理责任,导致围墙反复被破坏。社区负责人无奈道:“我们每周巡逻三四次,但挡不住‘网红’的热情。居民投诉夜间噪音、物品被盗,我们也很头疼。”
与此同时,部分场所的“网红化”正加速建筑损毁。记者在珊瑚沙废弃学校看到,原本完整的教室门窗被砸毁,墙壁上布满涂鸦,甚至有博主在操场上焚烧杂物拍照。一位环卫工大姐痛心道:“以前这里多干净,现在成了‘垃圾场’。”
目前,针对废墟探险的监管存在法律空白。律师指出,虽然《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故意损毁公私财物”可处拘留罚款,但实践中,对“轻微破坏”行为难以界定;而《民法典》虽明确建筑物管理人需承担安全保障义务,但废弃场所产权复杂,管理责任常被推诿。
属地部门尝试通过“技术+人力”手段加强管控。三墩镇在废弃医院周边安装监控摄像头,与公安系统联网;转塘街道组建巡逻队,对翻越围墙者进行劝阻。然而,这些措施效果有限。一位巡逻队员表示:“我们没执法权,只能口头警告,有些人根本不听。”
废墟探险的流行,折射出年轻人对“个性表达”的渴望,但安全与伦理底线不容突破。杭州消防部门提醒:“探险不是冒险,任何以生命为代价的‘打卡’都不值得提倡。”
城市治理者需承担更大责任。一方面,应明确废弃建筑产权单位的管理义务,对长期闲置场所进行安全评估与清理;另一方面,可通过“城市记忆保护计划”,将有价值的废墟改造为文化展馆或艺术空间,既保留历史痕迹,又避免安全隐患。对于普通市民而言,抵制“危险打卡”需从自身做起。一位网友的评论引发共鸣:“真正的勇气,不是翻越围墙的‘刺激’,而是对生命的敬畏。那些被岁月侵蚀的建筑,值得被温柔以待,而非成为流量的牺牲品。”当夕阳的余晖洒在三墩废弃医院的砖墙上,斑驳的光影中,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守护这份记忆,需要法律的约束、治理的智慧,更需要每个人心中的文明之光。唯有如此,城市废墟才能从“危险打卡地”,真正蜕变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地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