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贿1745万 原正厅级干部景亚萍认罪
【受贿1745万 原正厅级干部景亚萍认罪】2025年10月30日,贵州黔东南州中级人民法院,一场备受关注的庭审正在进行。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原局长、贵州科学院原院长景亚萍,站在被告席上,面对公诉机关指控的1745万元受贿事实,最终选择当庭认罪悔罪。 这位曾主宰贵州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正厅级干部,从"科技先锋"到"阶下囚"的坠落轨迹,不仅是一起典型的腐败案件,更折射出权力监督的漏洞与官员贪欲的膨胀。 景亚萍的仕途,曾与贵州大数据产业紧密绑定。作为全国最早布局大数据战略的省份之一,贵州在2010年代后期成为全国大数据产业的高地,而景亚萍正是这一战略的关键执行者。2017年起,她先后担任贵州省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副局长、局长,主导全省大数据政策制定、项目审批和产业落地。2020年后,她调任贵州科学院院长,继续掌控科研项目、资金分配等核心权力。正是这些"含金量"极高的职位,让她成为企业、科研机构争相"围猎"的对象。
公诉机关的指控揭开了景亚萍不为人知的一面。据指控,从2017年至2025年期间,景亚萍利用其在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及贵州科学院的职务便利,在项目审批、工程承揽、科研资金拨付等多个关键环节为他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的财物总额高达1745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部分款项因案发时尚未实际到手,而未能计入最终数额,但其违法行为的严重性已不言而喻。
与那些行事简单粗暴、直接索贿受贿的贪官不同,景亚萍的贪腐手法显得更为隐蔽和“技术化”。她深谙政策漏洞,擅长利用制度上的空白地带,以看似“合规”的方式掩盖其权钱交易的本质。在大数据产业扶持、科研经费分配等关键领域,她常常通过“打招呼”、“授意下属”等间接手段,影响项目评审与招标结果,使特定企业或个人得以中标。事后,她再以“咨询费”、“感谢费”等名义,巧妙地收受贿赂,使得整个过程看似合法合规,实则暗藏玄机。
某些企业为了获得政府数据项目,不惜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向她输送利益,如提供“干股”、“分成”等。作为贵州科学院院长,景亚萍手中掌握着大量科研资金,部分项目审批过程中存在“定向安排”的现象,相关企业或个人为了获取这些宝贵的资金支持,纷纷以“技术服务费”等名义向她行贿。公诉机关进一步透露,景亚萍的部分受贿款项虽然尚未实际取得,但已构成了受贿未遂的事实。这种“先办事、后收钱”的贪腐模式,不仅体现了其高超的“技术”手段,也反映了近年来腐败案件的新趋势,即更加隐蔽、复杂和难以察觉。
庭审中,景亚萍面对铁证,最终选择当庭认罪悔罪。她的态度转变,或许源于证据的充分性,也或许是意识到"对抗只会加重刑罚"。 但无论如何,1745万元的受贿金额,已经注定她将面临严厉的法律制裁。 根据中国《刑法》,受贿数额特别巨大(通常300万元以上)且情节严重者,可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甚至死刑,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 法庭宣布择期宣判,但她的政治生命和自由,已然终结。 四、景亚萍案背后的警示 景亚萍的堕落,并非个例。近年来,科技、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专家型官员"贪腐案件频发,他们往往以"专业"为掩护,以"改革"为借口,大搞权钱交易。
景亚萍的庭审落幕,但反腐的警钟仍在长鸣。她的故事提醒我们:权力一旦失去约束,必然导致腐败;而腐败的代价,不仅是个人的毁灭,更是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任流失。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任何贪腐者,终将付出应有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