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属向大陆申请将孙立人迁葬故里
【家属向大陆申请将孙立人迁葬故里】2025年10月,抗日名将孙立人之子孙天平正式向大陆提出申请,希望将父亲遗骨从台湾迁回安徽庐江故里安葬。这具在台中东山墓园停放了35年的棺椁,承载着将军“不葬大陆,棺不入土”的遗愿,更成为连接两岸历史记忆的纽带。孙立人1900年生于安徽庐江金牛镇,清华庚子赔款留美预科毕业后赴美,获普渡大学土木工程学士及弗吉尼亚军校博雅教育学士。1928年回国后,他历任税警总团团长、新38师师长、新一军军长,在淞沪会战中身先士卒,武汉会战中率部重创日军。1942年仁安羌战役中,他以不足千人的兵力击溃数倍日军,解救7500余名英军及平民,创下中国远征军入缅首胜,获中英美三国授勋,被西方媒体誉为“东方隆美尔”。据统计,其指挥的缅甸反攻战中累计歼敌3.3万,系抗战中军级歼敌最多的将领。1990年11月19日,孙立人在台中寓所病逝,临终前紧握儿子孙天平的手,用安徽方言留下遗言:“不葬大陆,棺不入土。”按其遗愿,棺椁未入土安葬,而是安置在台中北屯区东山墓园水泥台上,仅以玻璃罩遮蔽风雨。墓碑刻着“忠烈千秋”四字,却难掩英雄未归故里的苍凉。孙天平2015年首次公开迁葬意愿,当时他作为台湾代表受邀参加北京九三阅兵,目睹现代化军队的雄姿后,在安徽庐江祖居前泪流满面:“父亲若能回归部队安眠,是最大的荣耀。”他提出三个迁葬方案:安徽祖籍、广州新一军公墓与战友合葬、南京抗战纪念地旁。大陆方面曾计划在马英九时期推动迁至广州新一军公墓,既实现遗愿又整修公墓,后因两岸关系趋紧搁置。近年来,庐江县修缮孙立人故居并设立纪念馆,但因历史档案核查、跨境迁葬流程等细节未达成共识。此次迁葬申请引发两岸强烈共鸣。台湾岛内舆论呈现两极:支持者认为应尊重家属“落叶归根”的遗愿;反对者担忧“统战”意图。但多数网民表示:“斯人已逝,归宿当由家属决定。”大陆民政部门表态将依法支持烈士遗属诉求,安徽省文旅局称孙立人故居已成为年接待数万游客的文化地标。迁葬事件超越了家族私事,成为两岸历史和解的象征。大陆连续十年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的仪式,与孙立人迁葬形成历史呼应。正如庐江村民所言:“不管将军当年在哪打仗,他都是庐江的儿子。”这种跨越政治分野的民族情感认同,正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内生动力。
消息传出后,台湾岛内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既然家属明确表示‘落叶归根’是孙立人的遗愿,就应尊重。”反对者则担忧:“迁葬会被用作‘统战’工具,孙立人留在台湾才是对他最好的守护。”但多数网民表示:“斯人已逝,最终归宿应尊重家属意愿。”
大陆方面,民政部门曾表态将依法依规为烈士遗属提供支持。安徽省庐江县文旅局负责人透露,孙立人故居已成为当地重要文化地标,每年接待数万游客。故居内陈列的军装、手稿、照片,无声诉说着这位将军的传奇。而在台湾台中市,孙立人寓所已改建为纪念馆,每月双周周日开放,预约制下仍有许多故旧、市民前往献花。
孙立人的迁葬争议,远超个人遗愿的范畴。这位被盟军称为“丛林之狐”的将领,在缅甸战场以寡敌众,大大缓解了太平洋战场压力,提高了中国国际声望。他的遭遇,也是那个时代众多爱国将领的缩影——为国家浴血奋战,却因政治斗争蒙受不白之冤。
历史学者指出:“对待英雄的态度,决定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近年来,大陆连续10年迎回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每一次“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的仪式,都让国人感受到对英雄的尊重。台湾地区也多次为抗日先烈举行纪念活动,两岸在铭记英雄、尊重遗愿的认知上本就存在共识。
如今,孙立人的棺椁仍在台湾果园的水泥台上静静停放,四周的杂草枯了又青。孙天平说:“每次去墓园,我都会站在棺椁前对父亲说,‘再等等,我们一定带您回家’。”这份跨越35年的等待,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私事,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正视、对英雄的亏欠。当我们谈论孙立人的迁葬时,本质上是在追问:我们是否有勇气直面历史?是否有胸怀尊重每一位为国家牺牲的英雄?
无论最终落在哪片土地,至少应该让这位等待了35年的抗日名将,真正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安徽老家,实现“归乡见山河”的夙愿。历史不会忘记,1942年仁安羌的硝烟中,孙立人率领的1000多名中国士兵,用生命救出7000名英军;历史更不会忘记,1990年那个寒冬,一位90岁的老人,用最后的气息诉说着对故土的眷恋。愿英雄的棺椁早日入土,愿家国的伤痕终被抚平,愿两岸的春天早日到来。
孙立人棺椁在台中墓园的35年停放,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两岸历史遗留问题的复杂性。但正如孙天平所言:“每次站在棺椁前,我都对父亲说‘再等等,我们一定带您回家’。”这份跨越世纪的等待,不仅是对一位将军的承诺,更是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正视与对英雄的亏欠。
当孙立人的棺椁最终踏上归乡之路,它将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缅怀抗战历史、铭记民族英雄的具象载体。这种超越意识形态的集体记忆重构,恰如大陆迎回志愿军烈士时“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的庄严仪式,让家国伤痕在历史正视中得以抚平。
站在抗战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回望,孙立人迁葬事件不仅是英雄魂归故里的圆满,更是两岸在历史认知统一中走向和解的缩影。当英雄的遗骨在故乡土地入土为安,两岸的春天终将到来——这不仅是对将军的告慰,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未来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