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伙买新车未出4S店就报故障
【小伙买新车未出4S店就报故障】10月24日,河南郑州发生一起让车主无比糟心的事件:一名男子新买的汽车还没驶出4S店就故障频发,维修过程更是让他心疼不已。据车主讲述,9月30日,他满心欢喜地前往郑州南三环的大众威佳众佑4S店,准备提走刚订购的大众ID3。可当他坐进车内,却遭遇了尴尬一幕——车辆不仅报出故障码,还无法联网,根本无法正常行驶。面对这一状况,销售却轻描淡写地表示:“您先开走,开两天试试。”车主虽心存疑虑,但考虑到或许只是小问题,便将车开回了家。然而,开了两天后,车辆依旧无法联网,故障码也持续显示。10月2日,车主无奈返回4S店进行检测。经检查,原来是车辆的在线通讯模块损坏,需要从厂家调货更换新件。直到10月12日左右,车主才再次来到4S店进行维修。可当他看到爱车时,却瞬间愣住了——后座被拆得只剩下铁皮,车内零件也被换得七零八落。车主心疼不已,直言:“要是这车是在开出4S店之后才坏的,我都没这么恶心。现在这情况,真是太让人糟心了!”目前,4S店尚未对此事作出正式回应。但此事无疑给车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不满,也再次引发了公众对于新车质量及4S店售后服务的关注。
他的遭遇并非孤例。2025年10月,广西玉林的秦先生在南宁某奔驰4S店支付44万元购车款后,启动车辆时发动机突然抖动并亮起故障灯。销售人员以“系统需要更新”为由要求返厂维修,却拒绝退换车辆。更早的2019年,温州林先生花费116万元购买的路虎揽胜,在提车时出现“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不可用”的故障提醒,4S店却以“PDI检测时软件未更新”为由拒绝担责。这些案例暴露出行业潜规则:部分经销商利用PDI(售前检测)流程的模糊地带,将本应排除的故障隐匿至交付环节。据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品牌为压缩交车周期,甚至跳过完整的PDI检测流程,导致车辆带着隐患交付。
法律层面的困境更为突出。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三包有效期内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可退换车,但“未出店门”的故障是否适用存在争议。2025年遵义宝马i3事件中,车主彭先生因车辆行驶中刹车失效要求退车,销售方以“未达退换标准”拒绝,最终仅提供维修补偿。这种“重维修轻退换”的处置方式,折射出厂商对质量责任的回避态度。故障车频发的背后,是汽车行业迭代速度与质量管控的失衡。2025年前三季度车型投诉指数显示,比亚迪旗下8款车型因“新车降价增配”问题登上投诉榜,海豹06新能源投诉量同比激增25759.15%。这种“半年一迭代”的推新节奏,导致老款车硬件无法升级、软件无法OTA,引发大规模车主维权。
技术复杂性增加也放大了质量风险。某新能源品牌工程师透露,现代汽车电子系统代码量超1亿行,是2010年的10倍,但验证周期却缩短了30%。这种“赶工式开发”直接导致故障率攀升。2025年2月,贵州遵义彭先生的宝马i3在早高峰时段突发全车断电,刹车系统失效滑行数十米,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但暴露出电池管理系统(BMS)的致命缺陷。
破解“故障车困局”需要制度性革新。首先应完善PDI检测规范,要求经销商将检测过程全程录像并上传监管平台,杜绝“选择性检测”。2024年上海试点推行的“PDI检测电子报告”制度,要求4S店在交车前向消费者公示完整检测记录,有效降低了故障车交付率。
其次需强化三包法规的执行刚性。针对“未出店门”的特殊场景,可参照欧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交付时即存在缺陷”纳入退换车范畴。2025年7月,湖南岳阳陈先生购买的宝马iX3电动汽车在保修期内多次出现“供电管理故障”,经市场监管部门介入,最终促成厂商提供整车延保服务,为类似案例提供了维权范本。
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提升同样关键。法律专家建议,购车时应要求4S店将“PDI检测合格”“非事故车”等承诺写入合同,并保留提车时的视频证据。2025年9月,北京某法院判令拒绝退换故障车的经销商承担三倍赔偿,依据正是消费者提供的完整提车录像。
当“新车未出店门先报故障”成为热搜话题,其背后是消费者对品质承诺的焦虑。某合资品牌售后总监坦言:“现在每处理一起故障投诉,都是在透支品牌二十年积累的口碑。”这种危机感正在倒逼行业转型——沃尔沃汽车推出的“交付前72小时路试”、特斯拉实施的“电池健康度透明公示”等举措,都在尝试用可视化、可追溯的方式重建信任。
对于消费者而言,购车不应是“开盲盒”的冒险。当厂商将“智能驾驶”“超长续航”作为卖点时,更应将“零缺陷交付”作为基本承诺。毕竟,再先进的技术,也抵不过一次故障引发的信任崩塌。在这场关于品质与责任的博弈中,唯有制度完善、行业自律与消费者觉醒形成合力,才能让“新车未出店门先报故障”的荒诞剧不再上演。当每一辆驶出4S店的新车都承载着品质的承诺,中国汽车工业才能真正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在这场关于品质与责任的博弈中,唯有制度完善、行业自律与消费者觉醒形成合力,才能让“新车未出店门先报故障”的荒诞剧不再上演。当每一辆驶出4S店的新车都承载着品质的承诺,中国汽车工业才能真正驶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毕竟,消费者期待的从来不是“完美无缺”的汽车,而是一个“敢承诺、能兑现”的消费环境。
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学会用法律武器捍卫权益,当监管部门加大对"交付前隐瞒故障"等行为的打击力度,我们终将迎来这样的场景:新车交付时,经销商递上的不仅是钥匙,更是一份写满诚意与责任的质量承诺书;维修车间里,工人操作时不仅遵循工艺规范,更怀揣着对消费者尊严的敬畏之心。此刻,秋风又起,吹散了些许阴霾。愿这起事件成为照进汽车消费领域的一束光,让每个消费者都能在提车时绽放由衷的喜悦,而非强装镇定地签下那纸充满未知的交付单。毕竟,真正的品质保障,从不该是拆解后的铁皮,而应是交付时的坦诚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