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后美术生毕业摆摊日入过千
【00后美术生毕业摆摊日入过千】2025年10月,武汉“书香长江”阅读周书展现场,一幅水墨交融的二次元国风画像吸引了众多目光。摊主唠唠(化名)手持毛笔,在宣纸上勾勒出一家三口的笑颜,围观人群中不时传来惊叹:“这比照片还有灵气!”这位00后湖北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凭借“二次元国风手绘”特色摊位,在武汉三镇的市集上创下日入过千的纪录,更在社交媒体掀起“美术生摆摊”的讨论热潮。
唠唠的摊位前,一幅未完成的双人画像上,少女头戴蝴蝶结发饰,身旁的奥特曼玩偶栩栩如生。“这是顾客要求的‘突破次元壁’组合。”她笑着解释。与传统三分钟速写不同,唠唠的创作融合了水墨的写意与二次元的夸张造型,每幅作品需10至25分钟完成,价格从68元到198元不等。
这种创新源于她对市场的敏锐洞察。“街边画像摊同质化严重,我要找到不可替代性。”唠唠本科期间便开始尝试将国画技法与流行文化结合,考研至湖北美术学院后,更系统研究动漫角色设计。她的作品集里,既有传统山水背景的汉服少女,也有赛博朋克风格的机械观音,这种“破圈”创作让她在毕业展上斩获多项奖项。
国庆期间,唠唠连续七天出摊,日均完成十幅双人画像,收入突破七千元。但高收益背后是超负荷的付出:“从中午12点画到晚上8点,腰都直不起来。”她展示着布满茧子的中指,“毛笔杆磨出的,算是艺术生的勋章吧。”
在杭州转塘艺术区,国美雕塑系毕业生刘明杰白天在画室授课,夜晚则化身“炒饭哥”,颠勺动作被学生戏称为“现实版行为艺术”。他的摊位招牌写着“炒饭12元/份,速写课1000元/3小时”,200人的炒饭群里,联考速写90分以上的学生可获赠秘制腊肠。当被质疑“美院毕业炒饭是否浪费教育资源”时,他反问:“我用雕塑思维摆盘,拿炒饭练腕力,这难道不是艺术的实践?”
宁波00后姑娘李雯则走出另一条路。这位浙江商业技师学院烹饪专业毕业生,凭借提拉米苏甜品摊实现日入千元。“真材实料是王道,我用的马斯卡彭奶酪比同行贵30%,但顾客尝得出区别。”她的摊位前,慕斯蛋糕的绵密口感与精致摆盘,让“舌尖上的逆袭”成为现实。
美术生摆摊现象引发两极评价。支持者认为这是“艺术平民化”的体现,武汉某画室负责人指出:“传统艺术教育脱离市场,摆摊让年轻人学会用作品说话。”反对者则担忧“过度商业化会稀释艺术价值”。
这种矛盾在00后创业者罗钰婷身上尤为明显。这位国美壁画专业学生为救治患肝衰竭的母亲,在集市摆摊卖画,9.9元的低价作品引发爱心抢购,最高日收入超3000元。但走红后,她遭遇“染发美甲是否影响救助诚意”的网络暴力。面对质疑,罗钰婷在直播中关闭打赏功能:“现在妈妈已转出ICU,请把善款留给更需要的人。”
摆摊热潮背后,是Z世代对职业定义的重新解构。在杭州,视觉传达专业毕业生开着宝马送酱菜外卖,版画系学生在工地操作挖掘机,环境设计研究生为铁轨焊接提供美学方案。正如刘明杰在炒饭群公告所写:“白天画室改结构,晚上灶台改配方,艺术本来就是生活。”
这种转变亦得到政策支持。武汉市人社局2025年推出的“新职业孵化计划”中,街头艺术创作被纳入技能培训目录,符合条件者可获万元创业补贴。书展主办方透露,今年特设“青年创意市集”,为艺术类毕业生提供免费摊位。
专家分析:“2025届美术生就业呈现‘橄榄型’结构,头部进入文博机构,尾部转型基础设计,而中间层正在探索个性化生存路径。摆摊本质是艺术IP的初级孵化,关键在于如何从‘手艺变现’升级为‘品牌运营’。”他以唠唠为例:“如果她能建立标准化产品线,比如开发国风手绘教程、联名文创产品,未来完全可能从地摊主转型为文化创业者。”这种预测已现端倪——唠唠的抖音账号粉丝突破10万,定制画像预约排至两个月后。
从书展到夜市,从画室到灶台,这届年轻人正在用行动证明:艺术从不高冷,它可以是毛笔下的水墨丹青,也可以是铁锅里的烟火升腾。正如罗钰婷在社交媒体所写:“妈妈病重时,我哭过很多次,但每次拿起画笔,就觉得自己能扛起整个世界。”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或许正如刘明杰炒饭时腾起的火焰——看似平凡,却能照亮每个为梦想奋斗的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