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伙买新车未出4S店就报故障
【小伙买新车未出4S店就报故障】10月24日,河南一男子花费23万新买一辆国产SUV还没开出4S店就出现故障。维修后后座被拆得只剩铁皮,让车主既糟心又心疼。他表示:“要是出了4S店再坏,我都没这么恶心。” 据悉,完成提车手续后,他启动车辆时,仪表盘突然亮起“发动机故障”警示灯,车辆尚未驶出4S店。维修人员拆解后座检查时,发现座椅底部铁皮裸露,线路杂乱如废品回收站,后座被拆得只剩框架,露出锈迹斑斑的金属板。王先生拍摄的视频显示,未拆封的原厂塑料膜仍裹着方向盘,而后座已被破坏。售后经理李某最初称故障可能因“运输颠簸导致传感器松动”,后改口需"拆解发动机进一步检测"以确认具体故障根源。当王先生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提出退换车诉求时,涉事4S店却以《汽车三包规定》第二十一条"未完成上牌手续的车辆不适用退换条款"为由强硬拒绝,甚至在王先生多次交涉时,客服在事件经短视频平台曝光后直接关闭王先生的在线咨询窗口,全程未提出任何实质性解决方案,仅机械重复"等待总部回复"的套话。王先生将购车维权全过程制作成15分钟纪实视频上传至网络后,该事件以每小时超50万次搜索量的速度迅速登上百度热搜榜第三位。网友在评论区发起#4S店盲盒陷阱#话题讨论,直指"花新车钱买问题车"的行业潜规则,更有汽车工程师现身说法,指出发动机异响可能是装配工艺缺陷或零部件以次充好的典型表现。
记者暗访发现,该店展厅内另一辆同款待售车型的引擎盖隔热棉下,竟塞着半块未拆封的某品牌红烧牛肉面包装袋,包装生产日期显示为三个月前,进一步引发对4S店仓储管理、车辆整备流程混乱的质疑。更令人震惊的是,该车仪表盘显示累计行驶里程达127公里,远超正常展车展示范围。
事件经网络曝光后,迅速引发公众对汽车消费领域系统性乱象的声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全国汽车消费投诉量达42.3万件,同比增长23%,其中"质量问题"占比31.2%、"合同欺诈"占19.8%、"信息隐瞒"占12.5%,三项合计超六成。具体投诉类型中,展车当新车卖占比18.7%、售后推诿扯皮占15.3%、强制检测收费占9.6%。某合资品牌4S店离职销售向记者透露,将库存超3个月的展车当新车销售,每台可多赚3%-5%利润,"这是行业公开的潜规则,只要不触碰事故车红线就没事"。
针对此次事件,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已成立专项调查组,通过调取涉事车辆PDI检测记录、核对出厂物流信息等方式固定证据。目前,涉事4S店被要求暂停新车销售业务,其库存的23台待售车辆已全部封存待检。法律专家指出,若查实存在故意隐瞒车况行为,商家或将面临"退一赔三"的惩罚性赔偿。
根据现行法规,车辆需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为“重大质量问题”才能强制退换,单次检测费用高达8000-1.5万元。律师指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对商品瑕疵有告知义务,但现实中消费者常因举证困难、耗时过长而放弃维权。网友建议立法:未明确告知展车身份的按欺诈三倍赔偿,并呼吁建立购车7天无理由退换制度。
某品牌4S店离职销售透露,将展车充当新车销售可多赚3%-5%利润,且“行业普遍存在此类现象”。记者暗访发现,涉事4S店展厅内同款车型引擎盖下竟塞着未拆封的方便面包装袋,管理混乱可见一斑。这种将消费者权益视为“成本项”的短视行为,本质是资本逐利与道德底线失守的双重结果。而《汽车三包规定》中“未完成上牌手续不适用退换”的条款,更被4S店利用为逃避责任的“护身符”,导致消费者在购车初期即陷入维权困境。
现行法规要求车辆需经第三方检测机构鉴定为“重大质量问题”方可强制退换,但单次检测费用高达8000-1.5万元,远超普通消费者承受能力。律师指出,尽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经营者对商品瑕疵的告知义务,但实践中消费者常因举证困难、流程繁琐而放弃维权。河南车主的遭遇便是典型:4S店先以“传感器松动”敷衍,后要求拆解发动机,最终以“未上牌”为由拒绝退换,整个过程消费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网友建议“未明确告知展车身份按欺诈三倍赔偿”,并呼吁建立“购车7天无理由退换制度”,直指当前法律对消费者保护的不足。事实上,欧盟、日本等地区早已实施类似制度,通过倒逼企业规范经营,有效降低了消费纠纷。国内若能借鉴此经验,将“信息透明”与“退换便利”纳入法律强制条款,可从源头遏制4S店的欺诈行为。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需强化事前预防与事后追责。郑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暂停涉事4S店新车销售业务的举措值得肯定,但更需建立常态化巡查机制,对展车管理、合同条款、售后流程进行全链条监管。此外,可推动建立公益性检测平台,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让“重大质量问题”的鉴定不再成为横亘在消费者面前的“天堑”。
汽车作为大宗消费品,其质量与售后直接关乎民生福祉。当“盲盒陷阱”“展车当新车卖”成为行业潜规则,当消费者提车时需“赌运气”,不仅损害个体权益,更会动摇市场对国产汽车的信任基础。唯有通过法律完善划定底线、监管升级压实责任、企业自律重塑诚信,方能构建健康有序的汽车消费生态,让“买车”回归“消费”本质,而非“冒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