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伙买新车未出4S店就报故障
【小伙买新车未出4S店就报故障】销售一句“开两天试试”的背后,是消费者维权路上的一把辛酸泪。10月24日消息,“要是这车是在开出4S店之后才坏的,我都没这么恶心。现在这情况,真是太让人糟心了!”河南郑州一名男子面对自己刚买的大众ID3,还未驶出4S店就报故障码,维修时后座被拆得只剩铁皮的爱车,心中满是无奈与愤怒。9月30日,男子再4S店里提了一辆大众ID3,可是还没出4S店车辆竟然故障。牛先生表示,我9月30日来南三环大众威佳众佑4S店提的一个大众ID3,提车当天车辆就故障了,当时我就坐在车上,结果车辆报故障码、车辆没有网,根本没法开。面对这一状况,销售却轻描淡写地表示:“您先开走,开两天试试。”我虽心存疑虑,但考虑到或许只是小问题,便将车开回了家。开了两天后,车辆依旧无法联网,故障码也持续显示。10月2日,他无奈返回4S店进行检测。检查结果显示,车辆的在线通讯模块损坏,需要从厂家调货更换新件。12号我来维修,当时换的时候把后座全拆了,拆完只剩个铁皮,才把里面的配件给我换了,非常糟心又心疼,这车但凡是我开出4S店坏了我都不会这么恶心,那说明是我的问题,甚至现在售后就是不管!!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2025年10月,广西玉林的秦先生在南宁某奔驰4S店支付44万元购车款后,启动车辆时发动机突然抖动并亮起故障灯。销售人员以“系统需要更新”为由要求返厂维修,却拒绝退换车辆。更早的2019年,温州林先生花费116万元购买的路虎揽胜,在提车时出现“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不可用”的故障提醒。4S店却以“PDI检测时软件未更新”为由拒绝担责。这些案例暴露出行业潜规则:部分经销商利用PDI(售前检测)流程的模糊地带,将本应排除的故障隐匿至交付环节。据业内人士透露,某些品牌为压缩交车周期,甚至跳过完整的PDI检测流程,导致车辆带着隐患交付。
王先生车辆故障的“在线通讯模块”究竟是什么?一位ID.3车主在汽车之家论坛分享了他的类似经历。他表示,自己的车辆OCU通信模块出现故障,导致App充电统计数据无法显示,行车网络也极不稳定。OCU通信模块类似于插了电信卡的手机,主要功能是收集行车数据、行车位置、网络信号等上传到云端,可供移动端查看。这位车主花了6个月时间反复排查,多次前往4S店,才最终成功更换了OCU通信模块。更换过程需要断开车辆电源,拆掉后排座椅,位于后排座椅中间位置的OCU通信模块才能被取出更换。这解释了为何王先生的车需要拆除后座进行维修。
法律层面的困境更为突出。根据《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三包有效期内出现严重质量问题可退换车。但“未出店门”的故障是否适用存在争议。2025年遵义宝马i3事件中,车主彭先生因车辆行驶中刹车失效要求退车,销售方以“未达退换标准”拒绝。最终仅提供维修补偿。
这种“重维修轻退换”的处置方式,折射出厂商对质量责任的回避态度。
北京市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薄守省指出,车主维权的证据包括协议、承诺书、微信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均可作为证据使用,诉讼时效为三年。消费者在维权过程中面临诸多障碍。一位来自广东深圳的陈先生购买了一辆2024款东风风行菱智,该车存在变速箱换挡咔咔声和挂挡时传动轴撞击声等问题。由于售后师傅检查操作失误,举升机顶错位置,导致车子底部侧裙顶凹了一大块。当时他要求退车,但经销商不同意。陈先生表示,要起诉经销商需要拿出鉴定证据,鉴定费用最低5000元起步。最终他只能接受4S店免费送一次保养服务的方案。云南省昆明市中院民三庭副庭长何海燕分析,消费者维权一般要经历和商家沟通、去消协机构或监管部门投诉、调解机构调解,再到法院提起诉讼的过程。仅在法院系统中的两审时长就要最短数月,走完维权全流程的消费者往往需要一年乃至数年经历的投入。
4S店的维修保养服务同样让消费者不省心。近来,多位车主反映4S店存在质保推诿、前后说法不一等问题。有车主反映,在4S店付费购买的服务项目,具体条款模糊不清,店家掌握最终解释权。一位五菱缤果车主听从销售建议购买了3399元的“终身质保”服务,但销售并未明确告知详细的保修项目和条件。当车辆电池意外损坏后,商家以“非自然损坏”为由拒绝理赔,车主被迫自费维修。浙江大学教授沈爱国表示,4S店欺客行为屡禁不止,背后是厂家监管漏洞、有关部门监管短板和消费者维权困境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部分车企对经销商的考核侧重销量和售后营收,缺乏对服务质量的严格约束;对经销商的配件渠道管控松散,导致副厂件流入售后体系。”
面对4S店的陷阱,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身权益?法律专家建议,购车时应要求4S店将“PDI检测合格”“非事故车”等承诺写入合同,并保留提车时的视频证据。2025年9月,北京某法院判令拒绝退换故障车的经销商承担三倍赔偿,依据正是消费者提供的完整提车录像。中欧协会智能网联汽车秘书长林示建议,当出现车身质量或服务问题时,消费者在与4S店和厂家沟通未果的情况下。可以向地方消协、工商等部门投诉,在此之前一定要保留好相关的证据资料。有读者建议,为提升消费者维权能力,消协等组织可开展汽车维修知识科普,教消费者识别常见欺诈手段。还应鼓励4S店引入“维修过程记录”系统,消费者可回放查看维修和配件更换情况。
王先生看着自己被拆得只剩铁皮的爱车,心中五味杂陈。他想起销售那句轻描淡写的“开两天试试”,如今听起来如此讽刺。法律专家薄守省提醒,车主维权的证据包括协议、承诺书、微信聊天记录、录音录像等,诉讼时效为三年。但即便有法律武器,维权之路依然漫长而艰辛。面对行业乱象,浙江大学教授沈爱国一针见血地指出:“部分车企对经销商的考核侧重销量和售后营收,缺乏对服务质量的严格约束。”消费者何时才能不再掉入4S店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