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岁孩子为锻炼舌头吞下10克金豆
【11岁孩子为锻炼舌头吞下10克金豆】一枚金光闪闪的豆子,一次异想天开的 “舌头锻炼”,让这个家庭经历了一场为期六天的 “寻宝” 之旅。“妈妈你快过来,我要死了,我把金子给吞了。”10 月 22 日,江苏昆山一名 11 岁男孩在玩耍时,竟将母亲刚购买的 10 克重金豆吞入腹中。这场因 “锻炼舌头力量” 引发的意外,让全家陷入了一场为期六天的 “寻宝” 之旅。孩子说,要锻炼舌头力量,结果不小心把金子吞了。妈妈一开始以为娃瞎忽悠,结果发现孩子真的吞了金豆子。一开始,妈妈不以为然,因为看到网上说金子能排,结果连续五天扒拉了两次大便也没找到金子,立刻慌了,带孩子去了医院,结果显示金子还在胃里面,当天下午就被排出来了。
10 月 17 日,江苏昆山的纪女士花费约一万元网购了一颗 10 克重的金豆。五天后的 10 月 22 日,快递送达,没想到这枚金光闪闪的小物件很快引发了意外。纪女士回忆,当时她正在阳台洗衣服,11 岁的儿子独自在房间里把玩金豆,孩子后来解释是想 “锻炼舌头力量”,才把金豆含在嘴里摆弄,没成想不小心咽了下去。突然,孩子惊慌地呼喊起来:“妈妈你快过来,我要死了,我把金子给吞了。” 听到儿子的呼救,纪女士起初以为是孩子在开玩笑,还觉得有些荒唐,当她看到孩子紧张的神情,确认孩子真的吞下了金豆时,顿时哭笑不得,既担心又无奈。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纪女士并没有过度恐慌。她想起以前侄女也曾误吞过硬币,当时医生表示只要没有出现不适症状,异物大多能随大便排出。随后她又在网上查询相关案例,发现不少类似误吞黄金的情况,最终都能安全排出,便决定先居家观察几天,同时密切关注孩子的身体反应。“我每天都提醒他不能在外面拉屎,这个屎有点贵。” 纪女士事后在社交平台分享时幽默地说,言语间难掩对这颗 “万元金豆” 的在意。在接下来的五天里,她开始了每日的 “寻宝” 工作 —— 每次孩子排便后,都仔细检查粪便,希望能找到金豆的踪迹。然而,连续检查了两次都没有发现金豆的影子,纪女士心里渐渐有些不安,于是在 10 月 26 日,也就是孩子吞下金豆的第五天,她带着孩子前往昆山市第五人民医院就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医院的门诊病历详细记录了孩子的状况:患儿 5 天前误吞约 10 克黄金,其间解两次大便未发现,目前无腹痛、呕吐等症状,经检查诊断结果显示胃内有异物。就在纪女士带着孩子做完检查,还在等待进一步处理方案时,当天下午转机突然出现 —— 孩子排便后,纪女士照例检查,终于在粪便中找到了那枚金豆。从 10 月 22 日吞下入腹,到 10 月 28 日成功排出,这枚金豆在孩子体内整整停留了六天。纪女士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她将这段既惊险又好笑的经历分享到社交平台,很快引发了超过 50 万网友围观,大家纷纷留言调侃 “这是史上最贵的大便”,也有网友为纪女士的淡定应对点赞。纪女士在评论区提醒其他家长:“大家一定要把家里的金子、珠宝这类小物件妥善存放,千万别让熊孩子轻易看到,不然真的可能出意外。”
“吞金自尽” 是古装剧中常见的桥段,现实中孩子误吞金豆,真的像剧中演的那样危险吗?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周小刚给出了专业解读。他表示,“吞金而死” 在古代之所以可能致命,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古代制金工艺不足,黄金纯度低,可能掺杂铅、汞等其他有害重金属,这些重金属进入人体后会引发中毒;二是古代金制品多为打造而成,外形可能不平整,存在棱角、尖刺,容易划伤食道、肠道黏膜,引发感染、出血等并发症;三是如果一次性食用过多金制品,可能在肠道内堆积,造成肠梗阻等危害。周小刚进一步指出,现代高纯度黄金(如足金、千足金)化学性质稳定,金元素本身无法被人体吸收,也不会在人体内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毒性,因此单纯误吞少量高纯度黄金,通常不会直接对人体产生危害,多数情况下能随粪便自然排出。不过,这并不意味着吞咽金制品就完全没有风险,如果异物直径大于 2.5 厘米,或长度大于 6 厘米,由于人体消化道狭窄处难以通过,很难自行排出,更容易在肠道内停留,引发腹痛、梗阻等问题,需要及时就医干预。
医生特别提醒,一旦发现儿童误吞异物,家长首先要保持冷静,避免因慌乱做出错误处理,可按照 “停、判、救” 三个步骤科学应对。“停”:立刻制止孩子哭闹或继续进食,也不要喂水或食物试图将异物 “压下去”,因为哭闹可能导致异物移位,进食、喂水则可能让异物卡得更紧,增加取出难度;“判”:快速判断异物是卡在喉咙还是已进入腹部 —— 如果孩子出现突然剧烈咳嗽、喘不上气、脸色发紫、声音嘶哑等症状,说明异物可能卡在喉咙,属于紧急情况;如果孩子没有明显不适,或仅表现为肚子痛、恶心呕吐,则可能异物已进入腹部;“救”:若异物卡喉,应立即使用海姆立克急救法(针对 1 岁以上儿童,可从背后环抱孩子,双手握拳放在孩子肚脐与剑突之间,快速向上冲击,帮助排出异物),同时拨打 120 急救电话;若异物已进入腹部,无论孩子是否有症状,都应携带与误吞异物同类的物品样本(方便医生了解异物大小、形状、材质),及时带孩子就医,通过 X 光、B 超等检查确定异物位置,由医生评估是否需要干预。
在儿童误吞异物的处理中,很多家长存在常见误区,专家特别指出需要避开。首先,不要用韭菜、芹菜等粗纤维食物试图 “缠出” 异物,这些食物不仅难以将异物包裹带出,反而可能让异物在肠道内扎得更深,还可能影响医生通过影像学检查判断异物位置;其次,不要盲目催吐,催吐时食道肌肉剧烈收缩,可能导致尖锐异物划伤食道黏膜,引发出血、感染,甚至造成异物移位至气管,增加风险;最后,不要以为所有异物都能自行排出,像纽扣电池(含有腐蚀性物质,在体内停留超过 2 小时就可能灼伤消化道黏膜)、磁力珠(多颗磁力珠进入体内后会相互吸引,可能夹伤肠道壁,引发肠坏死),以及刀片、针、碎玻璃等尖锐物品,一旦误吞必须立即就医,绝不能等待自行排出,否则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比起事后紧张处理,提前预防才是守护儿童安全的关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将纽扣电池、药品、珠宝、硬币、小零件(如玩具螺丝、积木小块)等容易被儿童误吞的小物件,放在带锁的抽屉或儿童够不到的高处,避免孩子接触;孩子吃饭时,不要追着喂饭,也不要让孩子边吃边玩玩具、看动画片,因为分心进食容易导致食物呛咳、误吞;此外,可通过儿童安全绘本、动画短片等孩子容易理解的方式,教育孩子认识 “不能吞的小怪兽”,告诉他们哪些东西不能放进嘴里,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减少误吞风险。
这颗价值万元的金豆,在经历了六天的 “人体之旅” 后终于被成功找回,纪女士一家这场既担忧又哭笑不得的经历,不仅让网友们看到了生活中的小插曲,更给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 —— 孩子的好奇心强,对危险的认知不足,家中看似普通的物品,都可能成为威胁孩子安全的 “隐形隐患”,儿童安全无小事,容不得半点疏忽,只有提前做好预防、掌握科学应对方法,才能更好地守护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