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属向大陆申请将孙立人迁葬故里
【家属向大陆申请将孙立人迁葬故里】2025年10月,已故抗日名将孙立人的次子孙天平近日透露,已正式向大陆提出申请,希望能将其父孙立人的遗骨迁回安徽故里安葬。台媒27日称,孙立人的棺柩暂厝在台中东山墓园,迄今尚未入土。而背后核心原因是他临终前留下的遗愿:“不葬大陆,棺不入土”。这短短八个字,承载了他对故土的深切眷恋,也折射出其跌宕起伏的一生。孙天平2015年受邀赴大陆出席九三阅兵时,就曾透露计划将父亲遗骨迁回老家安徽,并表示“落叶归根是父亲心中的愿望”。当时,孙天平提出三个迁葬方案:迁回安徽祖籍、与广州远征军战友合葬、安葬南京抗战纪念地旁。知情人士称,孙立人迁葬大陆一事已推动超十年,大陆始终积极促成。马英九执政时,大陆曾有意将其遗骨迁至广州新一军公墓,既实现其遗愿,又可整修公墓。孙立人是抗日名将,仁安羌战役解救被围英军成名,被誉为“东方隆美尔”,是抗战中军级歼日军最多的将领之一。1949年随蒋介石退守台湾,1955年因“兵变案”被软禁33年,1988年恢复自由,打击沉重。晚年他思乡更切,渴望回安徽庐江故土,只能在台中寓所养花种树,埋藏思念,留下“不葬大陆,棺不入土”遗言。其军旅生涯始于独特教育背景,他先入清华留美预科,后公费赴美读土木工程,后弃工程师前途考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踏上军事路。归国后,他在财政部税警总团任职,为练兵作战打基础。
孙立人将军一生中最浓墨重彩的篇章,书写于缅甸战场。1942年,英军第一师在仁安羌被日军包围,弹尽粮绝。孙立人率新38师一部星夜驰援,以不满千人的兵力,击溃数倍于己的日军,成功救出包括英军、记者和传教士在内的7500余人。此战是中国远征军入缅后的首场胜仗,极大地鼓舞了盟军士气,也让孙立人一战成名,获得了中、英、美三国的授勋。
第一次入缅作战后,孙立人审时度势,拒绝执行穿越野人山回国的错误命令,转而撤往印度,保存了部队的有生力量。之后,他率领换装美械的新一军反攻缅北,连续攻克多个日军重镇,累计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成为抗战中军级单位歼敌数量最多的将领,其军事才能被誉为“丛林之狐”。
总的来说,孙立人将军是一位凭借卓越战功赢得国内外尊敬的抗日英雄,他的人生大起大落,既有战场上的辉煌,也有政治上的失意。如今家属申请迁葬,使他再次成为连接两岸历史记忆的焦点人物。
孙立人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经历与两岸的历史变迁紧密相连。在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他身不由己地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如今,孙天平申请将父亲遗骨迁回大陆,这一举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它不仅仅是一个家族的私事,更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一个积极信号。
长期以来,两岸由于历史原因存在着一定的隔阂和误解。而孙立人遗骨迁葬这一事件,为两岸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历史、增进相互理解的契机。通过这一事件,两岸同胞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历史和文化,感受到共同的血脉和情感。当孙立人的遗骨回到故乡的土地上,它将成为两岸同胞共同缅怀历史、铭记先烈的象征,促进两岸民众在心灵上的契合,为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而对于孙天平的申请,大陆方面展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和人文关怀。政府相关部门表示将认真研究并积极推动这一事宜,这体现了大陆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对两岸同胞情感的重视。在处理这一问题时,大陆政府不仅考虑到了孙氏家族的意愿,更从历史和民族的大局出发,以开放和包容的姿态迎接孙立人这位抗日英雄的归来。这种积极回应,彰显了大陆政府的历史担当。在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进程中,大陆始终秉持着“两岸一家亲”的理念,积极为两岸同胞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孙立人遗骨迁葬事件的妥善处理,将进一步增强台湾同胞对大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两岸在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关系朝着和平稳定的方向发展。
孙立人遗骨迁葬申请事件,是一段跨越海峡的历史佳话。它承载着孙立人对故土的眷恋、孙氏家族的家国情怀,为两岸历史和解提供了契机,也体现了大陆政府的人文关怀与历史担当。我们期待着孙立人的遗骨能够早日回到故乡的土地上,让这位抗日英雄在故乡的怀抱中安息,也让两岸同胞在共同的历史记忆中携手前行,共创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