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0月27日电 香港录得首宗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个案涉及一名住在黄大仙的82岁女子,在接受治疗后目前情况稳定。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确认首宗本地个案,与其他已录得的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连,相信有受感染的市民从外地将病毒带入境而未有求医,造成本地传播。指患者居住楼宇200米半径范围内的约1万名居民,若被蚊叮咬后可能有风险。
对于会否出现社区暴发,专家强调,关键在于未来两至四星期会否再有本地个案,相信在政府加强灭蚊等因素下,成功控制机会高。
该名患者18日出现左脚脚踝肿痛,22日出现发烧及手脚关节疼痛,同日向私家医生求诊,翌日医院急症室求医;获安排入院在无蚊环境下接受治疗,目前情况稳定。
她的血液样本对基孔肯雅病毒呈阳性反应。初步调查显示,病人在8月底曾到过广东省,但在潜伏期,即病发前2至12日不曾外游,属本地感染个案。她有4名家居接触者,暂时没有出现病征,正接受医学监察。
香港食环署表示,已即时在患者住所、曾经去过地方附近加强灭蚊,包括施放喷雾,清除积水,如果不能清除积水,则施放杀幼虫剂。
香港卫生署衞生防护中心传染病处主任欧家荣表示,基孔肯雅热的病媒白纹伊蚊,飞行距离较短、仅约200米,因此在患者居住楼宇200米半径范围内的居民,若被蚊叮咬,可能有风险。

欧家荣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据悉,200米半径范围涉及20座大厦,初步估计超过1万名居民;学校方面有3间,分别是圣文德天主教小学、礼贤会恩慈学校,以及神召会德萃书院。
欧家荣呼吁,若10月1日之后出现发烧、关节痛和出疹等病征,要尽快联络政府;大厦管理公司亦会逐家逐户派发问卷,希望两星期内确保不再有其他隐形个案存在。
圣文德天主教小学副校长陶国耀表示,校方已与食环署及衞生防护中心等部门沟通,食环署会派人到校支援,校方亦会在校内再喷洒灭蚊喷雾。根据衞生防护中心指引,学校会持续监察学生情况,至今未发现有学生出现基孔肯雅热的病征。
此外,校方已发通告,要求家长必须为子女量体温,如学生有发烧便不能上课。由于校内较多植物,校方亦已暂停学生的户外活动,包括体育课、小息和午饭均会在课堂内进行,有关措施会一直实行至社区情况稳定为止。
有家长对香港现基孔肯雅热本地个案感到突然,会为子女准备防蚊物品。
当区居民亦提到,“有(本地)个案发生就麻烦点,我们长者很容易感染。”亦有居民指,家中有两个小朋友,平常即使喷了蚊怕水,都容易被蚊叮咬,对出现本地个案感到担忧。近期不会再让小朋友到公园游玩,也会提醒家人穿长袖衣物,时刻留意有否出现病征。
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总监徐乐坚指出,住在黄大仙的长者仍处于急性症状期,意味发病初期就被发现,政府有更多机会尽早开展灭蚊及个案排查工作。在区内进行大规模灭蚊工作后,徐乐坚相信,若到11月中旬都再无出现本地或相关病例,就可以确认传播得到控制。强调冬季蚊子活跃度减低,加上雨水较少,街上积水随之减少,相信能降低基孔肯雅热的传播风险。
此外,徐乐坚指出,核查之前所有输入个案后,确认首宗本地个案,与其他已录得的病例无流行病学关连,相信有受感染的市民,从外地将病毒带入境但未有求医,因而造成本地传播。
对于会否出现社区暴发,香港大学临床医学学院微生物学系临床教授陈福和分析指,关键在于未来两至四星期会否再现本地个案,以及个案分布范围,他相信在政府加强灭蚊等因素下,成功控制机会高。
“随著温度下降,蚊的活跃指数开始下降,令我们对疫情控制更有信心和把握。”陈福和提到,周三(29日)是重阳节,知道很多市民会进行户外活动或登高行山,提醒要带蚊怕水,穿长袖衫,以防被蚊叮而感染。
此外,他提到,相对寨卡病毒、日本脑炎等,感染基孔肯雅热后的征状较明显,大部分人会发烧、关节痛等。认为只要市民一有病征便求诊,就可有效防疫。
他也特别提醒长者、有长期病患或免疫系统有严重问题人要小心提防。提到日前一名感染基孔肯雅热、有长期病患的长者离世。
截至25日下午5时,香港今年累计录得46宗基孔肯雅热确诊个案,全部属输入个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