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近日在北京胜利召开,会议聚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中国未来五年的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在“十四五”圆满收官之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十五五”规划不仅承载着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更肩负着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建设美丽中国的战略重任。

香港中通社图片
在此背景下,绿色金融作为引导资源配置、支持低碳转型的核心工具,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单靠金融产品创新难以支撑长远可持续的绿色发展,必须与制度建设协同发力,方能激活内生动力。当前,中国绿色金融体系虽已初步建立,但绿色标准不统一、资讯披露不透明、碳市场规则碎片化等问题仍制约著资金效率与市场信心。部分企业“漂绿”行为屡见不鲜,投资者难以辨识真正具备环境效益的项目,导致资金错配与风险积聚。因此,健全绿色标准体系与强化环境资讯披露,已成为“十五五”时期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当务之急。
值得期待的是,“十五五”规划将进一步强化绿色金融的制度基础。根据业界预期,未来五年将推动绿色金融体系不断完善,专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并首次明确提出提升绿色金融业务占比的目标。这意味著银行业等金融机构需大幅提高对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绿色交通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同时加强对高碳行业低碳转型的融资支持。在此过程中,统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规则至关重要,唯有建立科学、透明、可核查的碳核算与交易机制,才能有效发挥碳定价的市场引导作用,促进实体经济低碳转型。
在这一制度建设与金融创新的协同进程中,香港的角色不可或缺。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早前发表网志,说香港可在三方面为国家贡献力量,其中提及香港在绿色和可持续金融上是亚洲的领军者,可助力建立国际信赖的标准和规则,以促进投资。
在制度层面发挥建设性作用
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与离岸人民币中心,香港在绿色金融领域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其成熟的资本市场、健全的法治环境、国际化的专业服务人才,以及与全球投资者的紧密联系,使其成为内地绿色项目对接国际资本的重要桥梁。近年来,香港已成功发行多笔绿色债券,并吸引众多国际绿色基金落户,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更重要的是,香港可在制度层面发挥建设性作用。凭借其普通法体系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框架,香港有条件率先试验与国际接轨的绿色信息披露标准与第三方认证机制,为内地完善相关制度提供宝贵经验。同时,香港可进一步强化其作为绿色金融枢纽的功能,推动绿色信贷、绿色基金、碳金融衍生品等多元工具创新,引导更多长期资本流向低碳领域。尤其在国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背景下,香港可发挥“超级联系人”作用,协助内地企业融资建设海外绿色基础设施,并提供风险管理与仲裁服务,保障国家海外绿色投资的安全与效益。
(本文作者徐源泽为香港青年辩论协会青年大使)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