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1省份去年人口出生率数据公布
【31省份去年人口出生率数据公布】2025年10月,国家统计局编著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正式发布,31个省份2024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及自然增长率数据全面披露。数据显示,全国出生人口为954万人,较2023年增加52万人,人口出生率回升至6.77‰,结束了连续多年的下滑趋势。然而,区域间的生育差异愈发显著,西部与华南地区成为生育高地,而东北、中部部分省份则面临更深的人口结构挑战。2024年,全国人口出生率较2023年提升0.3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从-1.5‰收窄至-1‰,死亡率为7.77‰。这一微弱回升主要得益于三方面因素:一是2023年低基数效应的释放;二是部分省份生育支持政策的阶段性成效;三是疫情后婚育意愿的短暂释放。然而,总人口已连续三年负增长,老龄化加速的态势未改——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15.4%,老年抚养比攀升至22.5%,每4.4名劳动年龄人口需负担1名老年人。
西藏以13.87‰的出生率蝉联全国第一,贵州(10.74‰)、青海(10.11‰)、宁夏(9.8‰)紧随其后,形成“西部生育带”。这些省份的共同特征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占比高(如西藏藏族人口超90%),传统多子多福观念较强;同时,地方政府通过延长产假、发放生育补贴等政策强化激励。例如,青海对生育二孩、三孩的家庭分别给予5000元和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广东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2024年出生人口达113万人,占全国总量的11.8%。其生育率(8.89‰)显著高于经济水平相近的江苏(5.1‰)、浙江(6.2‰),核心原因在于:一是省外流入人口中20-34岁育龄群体占比达38%,婚育需求旺盛;二是潮汕、湛江等地区宗族文化深厚,生育意愿较强。海南省以8.2‰的出生率位列华南第二,其“零关税”政策吸引的年轻人才为生育提供了人口基础。
江苏、浙江等经济强省出生率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江苏5.1‰、浙江6.2‰),反映出高教育成本、住房压力对生育的抑制。但北京(6.09‰)、福建(6.95‰)成为例外,前者得益于央企、高校聚集带来的稳定就业群体,后者则与闽南地区“多子多福”的传统观念有关。
2024年,全国仅11个省份实现人口自然正增长,较2023年增加3个,但区域分布极不均衡:西部主导:西藏(8.43‰)、新疆(3.37‰)、青海(2.70‰)、贵州(3.00‰)占据前四,主要依赖高出生率抵消死亡率;东部突破:广东(3.69‰)、福建(0.24‰)通过人口流入与生育支持政策实现正增长;首都效应:北京以0.01‰的微弱正增长跻身榜单,反映其作为政治文化中心对年轻人才的持续吸引力。相比之下,东北三省自然增长率均低于-3‰,黑龙江以-5.2‰垫底,主要受制于人口外流与老龄化双重压力。中部省份中,河南(0.3‰)、湖北(-0.8‰)表现分化,前者依赖庞大的人口基数,后者则因武汉高校毕业生外流导致生育人口减少。
一线城市养育一个孩子至18岁的平均成本超百万元,直接压制生育意愿。而西部省份人均可支配收入较低,但生育的“机会成本”相对不高,加之政策补贴,形成“低收入-高生育”的独特模式。少数民族地区、潮汕地区等保留了较强的家族观念,多代同堂的居住模式降低了养老压力,间接促进生育。相反,长三角地区个体主义文化盛行,丁克家庭、不婚群体比例上升。2024年,全国已有23个省份出台生育支持政策,包括延长产假至158天、发放每月500-1000元的育儿补贴、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等。但政策效果存在区域差异:西部省份因财政能力有限,补贴力度较小但文化基础深厚;东部省份补贴更高(如深圳对二孩家庭一次性补贴3万元),但难以完全对冲高生活成本。
尽管2024年数据出现短暂回升,但人口负增长的大趋势未变。联合国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2030年前后跌破14亿,2050年降至12.6亿。2024年的数据,既是中国人口结构转型的缩影,也是未来政策调整的风向标。在“少子老龄化”成为全球性挑战的背景下,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人口再生产,将决定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