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充电器没拔家被烧 当事人:损失十几万
【充电器没拔家被烧 当事人:损失十几万】近日,四川成都一住户因未拔充电器致充电线自燃,火势一两分钟内蔓延至天花板。当事人:我家全部被烧了,充电器短路,火焰触及沙发,瞬间就烧起来了,一两分钟就窜到天花板上了,电视机都被烧爆了,屋里全是浓烟,呼吸不了,损失有10万元!!据当事人描述,事发当日,他如往常一样将手机充电器插在客厅插座上,却因疏忽未及时拔下。几个小时后,充电线因长时间通电导致内部线路过热,引发自燃。火焰首先引燃了附近的沙发,布料在高温下迅速燃烧,火苗如脱缰野马般肆虐。短短一分钟内,火势已蔓延至窗帘、电视柜,浓烟瞬间充斥整个房间。当事人回忆道:“当时我闻到焦味冲出来,客厅已经全是火,电视机被烧得爆炸,浓烟呛得人根本无法呼吸。”尽管消防部门及时赶到,但火势已失控。最终,这场火灾不仅烧毁了家具、电器等财物,更将整间房屋的结构严重破坏,墙面剥落、天花板坍塌,现场一片狼藉。当事人哽咽着表示:“辛辛苦苦攒钱买的房子,一夜之间全没了,十几年的积蓄化为灰烬。”
这起事故看似偶然,实则暴露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用电安全隐患。充电器作为现代人离不开的电子设备配件,其使用频率极高,但往往被忽视的是——它可能成为引发火灾的“隐形杀手”。充电器在为设备充电时,内部电路会持续工作并产生热量。若充电完成后未及时拔下,充电器仍处于通电状态,长期运行会导致元件老化、绝缘层破损,最终引发短路。尤其是一些劣质充电器,缺乏过载保护功能,更易成为火灾源头。
市场上部分充电器为降低成本,采用劣质材料制造,外壳阻燃性差,内部线路设计不规范。一旦短路,塑料外壳可能迅速燃烧并释放有毒气体,加剧火势蔓延。此前,国家质检总局曾多次通报充电器抽检不合格问题,但消费者对此重视不足。许多家庭习惯将充电器放置在沙发、床铺等易燃物附近,或覆盖在衣物下充电。这种做法无异于“火上浇油”——当充电器自燃时,周围的可燃物会加速火势扩散。此外,多台设备共用同一插座、电线缠绕等行为,也会增加电路过载风险。
这起火灾并非个例。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电气故障引发的火灾占比高达30%以上,其中充电器、插线板等小家电引发的案例屡见不鲜。2021年,广东某居民楼因手机充电器未拔导致火灾,造成2人死亡;2022年,江苏一户人家因电动车充电器长时间充电引发爆炸……一桩桩悲剧背后,是公众对用电安全的漠视。
“就充一会儿电,能出什么事?”“以前也这么干过,没事。”这种心态在许多人中普遍存在。然而,火灾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一次疏忽就可能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多数人仅知道“不能湿手插拔电器”,但对充电器的工作原理、过热风险、劣质产品危害等缺乏基本认知。学校、社区的安全教育多聚焦于防火逃生,对日常用电细节的普及仍显不足。尽管国家对充电器等电子产品有强制安全标准,但市场上仍存在大量“三无”产品。消费者为图便宜购买低价充电器,却不知其可能成为家庭安全的“定时炸弹”。面对用电安全这一“隐形杀手”,个人、社会与政府需形成合力,构建全方位的防护网。
充电完成后立即拔下充电器,避免长时间通电。选择正规品牌、通过3C认证的产品,拒绝购买“三无”充电器。充电时远离床铺、沙发等易燃物,保持环境通风。定期检查充电器、电线是否破损,发现问题及时更换。
社区、学校应定期开展用电安全讲座,通过案例警示提升公众风险意识。媒体需减少对“充电器爆炸”等极端事件的猎奇报道,转而普及科学用电知识。电商平台应加强对充电器等产品的审核,下架不合格商品。
加大对劣质充电器生产、销售环节的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推动建立电器产品召回制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鼓励企业研发智能充电器,如具备自动断电、过热保护等功能的产品。
成都这起火灾,用十余万元的损失和家庭的破碎,换来了一个沉重的教训:安全从无小事,任何微小的疏忽都可能付出惨痛代价。充电器虽小,却关乎生命财产安全;用电习惯虽细,却能决定家庭幸福与否。愿每个人都能从这起事故中汲取教训,将安全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毕竟,真正的幸福,不在于拥有多少财物,而在于能否平安度过每一个平凡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