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速冻!今年的秋天去哪儿了 “一米之隔,分出两季”的奇特景观上线!!
创始人
2025-10-26 15:05:17
0

今年的秋天去哪儿了

  【今年的秋天去哪儿了】近日,骤降的气温如同一记重拳,打得人们有些措手不及。仿佛只是一夜之间,就从短袖轻衫的盛夏,跌入了需要裹紧外套的寒凉世界。而在河南南阳老界岭景区,这股寒意的冲击更为猛烈,第一场降雪竟比去年提前了近一个月。这座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的山岭,宛如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在山岭两侧早早地变出了“一米之隔,分出两季”的奇特景观:一侧或许还残留着秋的余温,树叶虽已泛黄却未完全飘落;另一侧却已是银装素裹,雪花纷纷扬扬,将世界装点成一片洁白的童话王国。这奇妙的一幕,让人不禁发问:今年的秋天去哪儿了?秋天去哪儿了?来自气象部门的数据分析:秋天正来得越来越晚。以往入秋的定义是,连续五天,日均气温持续保持在10~20摄氏度之间。但今年,夏天的余热持续了很久,气温迟迟没有降到符合人们印象的“秋天”标准。比如上海,直到10月19日,才正式入秋,比往年推迟了15天。

  本周,黑龙江五常很多人发现,有小燕子没有南飞,为了取暖,停留在居民楼门口,有些甚至还被冻死。

  由于前几天的气温依旧温暖宜人,自然界中各类可供捕食的小虫子数量颇为丰富,到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这样的环境诱惑下,一些燕子出现了判断失误,它们错乱地觉得这样的好天气还能持续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还能在这个地方再多安心地住上几天,完全没有意识到危险正悄然临近。

  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与自然保护地学院的许青教授对此解释道:“当天气急剧变化,这些原本依赖温暖环境觅食的燕子,会突然发现周边能收集到的食物变得极为稀少。由于长时间收集不到足够的食物,它们体内能量得不到及时补充,身体机能会逐渐下降,这样就会出现因缺乏能量而死亡的现象。特别是今年繁殖的第二窝雏鸟,它们本身出生时间较晚,体能储备就不充分。在食物匮乏的情况下,这些鸟如果能吃饱,身体储存足够的能量,一般是有能力抵御寒冷,不会被冻死的。但现实是它们没吃饱,能量补充远远不够,身体虚弱,才会在寒冷中难以存活,最终被冻死。”

  秋天,本应是那个带着诗意与宁静缓缓走来的季节。它像一位优雅的画师,用金黄与火红勾勒出大地的斑斓画卷;又似一位温柔的诗人,用凉爽的微风和绵绵的细雨,吟唱着岁月的悠扬。然而,今年的秋天却仿佛迷失了方向,迟迟不肯现身。

  气象部门的数据为我们揭开了这层面纱。以往,入秋有着明确的定义:连续五天,日均气温持续保持在10~20摄氏度之间。这个标准,如同季节更替的密码,精准地划分着夏与秋的界限。但今年,夏天的余热却像个任性的孩子,迟迟不肯离去。气温如同被一只无形的手操控着,始终在高位徘徊,迟迟没有降到符合人们印象的“秋天”标准。以上海为例,这座繁华的都市,一直以它独特的节奏感受着季节的变换。往年,当第一缕秋风轻轻拂过黄浦江畔,人们便知道秋天来了。但今年,直到10月19日,上海才正式入秋,比往年推迟了15天。这15天,对于期待秋天的人们来说,仿佛是一场漫长的等待。街头巷尾,人们依旧穿着夏日的轻薄衣衫,在闷热的空气中穿梭,仿佛夏天还在紧紧地抓住城市的衣角,不肯放手。

  秋天的迟到,只是今年气候混乱的一个缩影。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大自然仿佛陷入了一场失衡的乐章,各种极端气候事件频繁上演。暴雨如注,在一些地方,原本应该是秋高气爽的时节,却迎来了倾盆大雨。城市内涝严重,街道变成了河流,车辆在水中艰难前行,人们的出行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洪水冲垮了桥梁,淹没了农田,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而另一些地方,则遭遇了罕见的干旱。土地干裂,如同老人脸上深深的皱纹,诉说着缺水的痛苦。农作物枯萎,河流干涸,人们为了寻找水源,不得不长途跋涉。干旱不仅影响了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用水,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题。与此同时,极端高温也成为了常态。在炎炎烈日下,城市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蒸笼,人们热得喘不过气来。空调24小时运转,电力需求急剧增加,给能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高温还导致了中暑、热射病等疾病的发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今年气候的如此混乱呢?科学家们指出,全球气候变暖是罪魁祸首。而人类活动,无疑是推动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力量。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释放出了巨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就像一层厚厚的棉被,笼罩在地球的上空,阻止了热量的散发,导致全球气温不断升高。森林砍伐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森林是地球的“肺”,它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调节气候。然而,为了满足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需求,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变成了农田、城市和工厂。森林面积的减少,使得地球的碳吸收能力下降,进一步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此外,不合理的农业活动、过度放牧等也对气候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些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而影响了气候的稳定。

  面对今年气候的混乱,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积极采取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挑战。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制定严格的环保政策和法规,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鼓励企业采用环保技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加强对森林、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地球的碳吸收能力。企业也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积极推动绿色发展。加大在环保领域的投入,研发和推广低碳技术和产品。通过技术创新,降低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作为普通公民,我们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比如,节约能源,随手关灯、关电器;绿色出行,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或步行;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做好垃圾分类等。

  今年的秋天去哪儿了?它或许被混乱的气候藏了起来,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寻找。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重建大自然的平衡,让秋天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让四季的轮回再次奏响和谐的乐章。因为,只有与自然和谐共生,我们才能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