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室温多少最合适?记住这个数字
【冬天室温多少最合适?记住这个数字】暖气一来,口干舌燥、莫名烦躁也随之而来!这不是错觉,而是 “暖气病” 在敲门。这个冬天,18℃到 24℃才是室内温度的 “黄金区间”。随着北方多地陆续供暖,一则关于 “冬天室温多少最合适” 的科普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来自医疗专家的权威建议指出,冬季室内温度保持在 18℃~24℃之间,湿度维持在 50%~60% 左右,能有效预防 “暖气病” 的发生。这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蕴含着对人体健康的科学考量。温度过高不仅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还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掌控好室内温度,成为冬季健康的关键。
当北方城市陆续开始供暖,许多家庭迫不及待地调高了室内温度。然而,过度追求 “温暖如夏” 可能适得其反。福建省三明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雄辉指出,秋冬时节空气干燥,取暖设备的使用会让室内 “干上加干”,从而引发一系列 “暖气病”。如果室内温度过高且开窗通风较少,空气中的细菌、病毒繁殖会更加旺盛,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感染风险随之增加。更令人担忧的是,温度过高还会导致人体周围血管扩张,脑供血减少,让人感到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也会相应下降。
针对冬季室内温度问题,专家给出了明确的建议 —— 秋冬供暖或开空调时,室内温度最好保持在 18℃~24℃之间。这一温度区间并非随意设定,而是基于对人体舒适度和健康需求的科学考量。与此同时,湿度也应保持在 50%~60% 左右,若房间内湿度过低,可以使用加湿器、摆放水盆或养殖绿色植物来调节。李雄辉医生进一步解释了温度过高的直接危害: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会蒸发掉约 1000 毫升水分,其中经皮肤蒸发 600-700 毫升,经过呼吸道蒸发 300-400 毫升。暖气较热时,人体水分散失更多,血液黏稠度随之增高,可能引起疲乏无力、头晕恶心、血压下降,甚至心脏供血不足,诱发心绞痛。
在控制温度的同时,湿度的调节同样不容忽视。许多家庭选择使用加湿器来改善室内干燥环境,但使用不当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专家特别强调,加湿器中不宜添加除水之外的任何物质,如醋、精油、消毒剂等。这些物质的分子可以通过水雾进入人体肺部,刺激甚至损伤呼吸道。空气湿度也并非越湿润越好,可以使用加湿器配合湿度计,将室内湿度控制在 50%~60% 左右。此外,加湿器的水质最好选择纯净水或烧开后的矿泉水,避免自来水中的氯化物等散发到空气中。定期清洗加湿器也至关重要,以防霉菌、病毒滋生,污染空气。
即使在寒冷冬季,勤开窗通风仍是预防 “暖气病” 的重要措施。专家建议,通风应早晚各一次,每次时长不低于 30 分钟。这一简单的习惯能有效降低室内细菌、病毒浓度,补充新鲜空气。除了通风,多补充水分也是应对干燥环境的关键。保证人体不缺水,同时多吃富含水分的水果和蔬菜,少吃一些油腻、刺激性食物,尽量不要饮酒。每天需要饮用 1.5—2 升水,才能满足身体在干燥环境下的需求。
在 “暖气病” 的易感人群中,老年人和孩子最为脆弱,更需要加强防护。对于这些特殊群体,除了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外,选择适宜的锻炼方式也很重要。多到户外参加体育锻炼,是减少 “暖气病” 发生的有效方式。在穿衣方面,专家推荐采用 “洋葱式穿衣法” 应对室内外温差。内层选择排汗功能好的衣物,中层穿能锁住热量的衣服,外层则套上防风外套,这样可以根据温度变化灵活调整。特别是头部、颈部、腰部和脚踝这些 “抗寒薄弱区”,更需要加强防护,避免漏风。
面对冬季低温,如何在保持温暖的同时维护健康?答案在于科学取暖而非过度取暖。合理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定期清洗加湿器,防止病菌侵入,才能做到 “要温暖更要健康”。此外,适当锻炼身体,多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也能有效减少 “暖气病” 的发生。对于已经出现暖气病症状的人群,除了调整室内环境,还应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吃水果蔬菜,避免油腻刺激性食物。
随着气温持续走低,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使用取暖设备。记住 18℃~24℃这个黄金温度区间,或许能帮你避开 “暖气病” 的困扰。健康过冬,从掌控好室内温度开始!这个简单的数字,关乎着整个冬季的舒适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