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涉密复印机硬盘送修 竟被送去了境外
【涉密复印机硬盘送修 竟被送去了境外】10月23日消息,国家安全部发文称:某单位将涉密复印机硬盘送修,结果硬盘竟被送去了境外。近年来,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存储设备泄密案件频发。涉密硬盘作为国家秘密信息存储与传输的关键载体,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信息基础设施之一。这类设备一旦在使用或管理环节出现疏漏,极易导致国家秘密信息泄露,给国家安全带来难以估量的严重后果。某单位一台日常用于处理涉密文件的复印机突发故障,因设备仍在保修期内,遂按照流程联系售后服务商安排技术人员上门检修。维修人员经过详细检测后,判断故障根源在于复印机内置的涉密硬盘发生损坏,必须将硬盘返厂进行专业维修。然而,该单位负责对接的工作人员严重缺乏保密意识,既未按规定履行涉密载体外送审批手续,也未对维修过程采取任何监督措施,竟直接允许维修人员将存有大量国家秘密信息的硬盘带离工作场所,且在整个运输返厂过程中完全处于无监管状态。几天后才发现该硬盘已被送往境外,涉密数据严重失控。事件发生后,相关责任人员均被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在实际工作中,许多人对涉密存储设备的安全处理存在严重误区。某单位办公室主任张某因设备兼容性不足,擅自将涉密计算机捐赠给对口扶贫村学校。张某错误地认为将涉密计算机中的硬盘“格式化就安全”。事实上,简单格式化并不能彻底消除存储设备中的信息。通过专业手段,大多数被格式化的数据都可以被恢复,这一常识在专业人士眼中几乎是基础知识,却在许多机关单位工作人员的认识盲区中。更有甚者,某涉密信息系统运维企业派驻至某省直单位的运维人员,在运维时发现某设备硬盘为固态硬盘,便起了私心,私自拆卸带回家并安装在个人电脑中。
由于该硬盘上“三合一”程序运行正常,开机后启动违规外联告警,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面对日益严峻的网络安全形势,国家已经制定了严格的保密法规和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明确规定,机关、单位应当加强对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不得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将未经安全技术处理的退出使用的涉密信息设备赠送、出售、丢弃或者改作其他用途。在涉密硬盘的日常管理方面,应按照专项登记、专人专用的原则实行闭环管理。配发时应做好台账登记,标明序列号和责任人姓名;使用时应严格按所存储、处理信息的最高密级管理,详细登记设备使用情况;坚决杜绝接入互联网或非密设备。
设备维修是涉密存储管理中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之一,需要特别关注。选用境外生产的涉密硬盘时,应提前进行安全保密技术检查,消除泄密隐患。涉密硬盘出现故障时,应由机关、单位内部专门技术人员负责维修;如需请人上门维修的,应当在单位内部进行,并指定专人陪同,严禁接入维修人员自带设备。确需送外维修的,应当拆除涉密存储部件或进行专业销密,选择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指定的定点维修单位,并派专人全程监督,确保不失控。上述事件中,如果相关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这些规定,涉密硬盘被送往境外的事件完全可以避免。
从这起事件来看,涉事单位相关工作人员毫无保密意识,是导致泄密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在涉密设备送修过程中,他们没有对维修人员的身份和资质进行严格审查,没有对涉密硬盘的流转过程进行有效监督,更没有意识到涉密信息泄露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这种对保密工作的漠视和懈怠,反映出部分单位和人员在保密意识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保密意识是做好保密工作的思想基础,只有树立强烈的保密意识,才能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保密规定,杜绝泄密隐患。如果连基本的保密意识都没有,那么再完善的保密制度和措施也难以发挥作用。
数据时代,信息安全即是国家安全的前线。那些看似普通的硬盘和存储设备,一旦失去监管,就如同敞开的保险柜,任何人都可能从中获取我们最核心的秘密。从办公电脑到复印机,从格式化误区到维修失控,每一个环节的疏忽都是对国家防线的侵蚀。维护国家安全没有旁观者,我们需要的是不仅是严格的法律法规,更是每一位公民内心深处的那道保密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