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满口“包的包的”网络梗 如何教
【学生满口“包的包的”网络梗 如何教】不知从何时起,小学的走廊与课堂,不再是“欢声笑语”或“你追我赶”,取而代之的,是一连串简短又突兀的音节,在孩子们的世界里肆意蔓延。"包的,包的!"一个小家伙用力拍着胸脯,眼神中满是笃定。"666!"面对同伴的出色表现,这成了最顶级的夸赞。"栓Q"里藏着感谢,又隐隐透出一丝无奈。"YYDS"则是崇拜的极致,仿佛瞬间将对方奉上了神坛。10月21日,江西有位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忍不住对学生满口“包的”“666”这类网络热梗表达了批评之意。她直言,这类用语实则是思维懒惰的体现,“长此以往,脑海中那些优雅的表达会逐渐被其覆盖,成语、谚语、歇后语都将被抛诸脑后。‘我可以’‘我势在必得’,哪一句不比‘包的包的’动听悦耳?中国文化不应被网络用语湮没,我期望我的学生们,都能吐出优雅、美好的话语!”这些网络词语恰似狂风骤雨,无孔不入,迅速在孩子们的语言世界里肆意蔓延。它们简单有趣,还带着一种难以名状的社群归属感,仿佛不随口说上几句,就成了圈子之外的“异类”。孩子们把玩着这些语言符号,就像握着最时髦的玩具,乐此不疲,浑然不觉其中隐患。而这,恰恰是那位江西老师深感忧虑的关键所在。
当“包的”能轻易取代“我保证”“我尽力”“我一定做到”时,那些丰富且富有层次感的情感表达,就被无情地压缩成了一个干瘪、空洞的万能外壳。语言,不再是为思维增添光彩的华丽外衣,反而成了遮蔽思维的厚重屏障。
思想的深度,其实与语言的精度紧密相连。当一个孩子想要表达“势在必得”时,他需要调动对目标的强烈渴望、对自身能力的精准评估,以及对结果坚定不移的预期。这是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力量的内心塑造过程。而当他随口说出“包的”时,所有这些复杂的心理活动都被悄然略过,思维完成了一次轻松的“滑行”,而非艰难却有力的“攀登”。
长此以往,他们将如何描绘“喜悦”?是只会说“哈哈”,而忘了“喜上眉梢”、“心花怒放”?将如何表达“悲伤”?是只剩“emo”,而丢了“黯然神伤”、“肝肠寸断”?成语的凝练智慧,谚语的生活哲学,歇后语的幽默机锋,这些历经千年淬炼的优雅,若在童年时代就被阻断传承,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几个词汇,更是与一种深厚文化血脉的连接。
这并不是要将网络用语妖魔化,它们本是时代土壤里生出的野草,自有其生命力。问题的核心,在于“习惯性覆盖”——当野草过于茂盛,侵占了花园里玫瑰与兰草的生存空间,整个园子的生态便失衡了。
那么,如何在这片被网络热梗冲刷的语言河床上,重新播下优雅的种子?
第一,以经典沉浸之法,抵御精神贫瘠的冲刷。让课堂回荡起朗朗书声,诵读内容不应局限于课本,还应涵盖古典诗词与优美散文。让“落霞与孤鹜齐飞”所勾勒的壮美画卷,让“人生自古谁无死”所彰显的凛然气节,如潺潺清泉般浸润孩子的听觉,在他们稚嫩的脑海中精心构筑一座远比网络世界更为壮丽、更为细腻的语言殿堂。
第二,以表达激励之举,替代简单粗暴的斥责。我们可以精心打造“优雅表达角”,鼓励孩子们用别具一格的方式赞美同学;可以开展“成语接龙”“诗词飞花令”等趣味活动,让丰富的词汇化作孩子们引以为傲的欢乐游戏。当孩子鼓起勇气说出“我对此充满信心”时,老师那一个饱含赞许的眼神,远胜过十次对“包的”之类语病无休止的批评。
第三,以身教示范之力,实现文化的深度浸润。老师与父母,请率先成为优雅语言的践行者与传播者。当我们毫不吝惜地用“真是势在必得的气势啊”“这个构思别出心裁”等美好语言与孩子交流时,我们便是在为他们生动示范,何为语言的魅力与美好。
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我们不能让下一代的精神世界,被禁锢在“包的”、“666”、“栓Q”的贫瘠荒漠里。优雅的语言,是思想的翅膀,是文化的根脉,更是一种深刻的自由——它让你在表达喜悦时,不仅能喊“奥利给”,更能吟出“春风得意马蹄疾”;在面临挑战时,不仅能说“加油”,更能呐喊“长风破浪会有时”。
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小心翼翼的园丁,拔除野草,更精心浇灌花朵。因为我们要交给孩子的,不仅仅是如何沟通,更是如何用一个更丰富、更精准、更优美的语言世界,去安放自己的一生,去连接民族的过去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