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施政报告》提出“推广宠物友善场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措施,莫过于香港特区政府将推出容许狗只进入食肆的牌照制度,正式打破实施逾30年的“餐厅禁狗令”。此举不仅是政策上的突破,更是香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象征。根据政府统计,全港有超过24万户家庭饲养猫狗,宠物总数逾40万,庞大的宠物群体催生出涵盖食品、医疗、美容、保险及训练等领域的“宠物经济”。施政报告顺应时代潮流,以政策引导市场创新,既回应市民诉求,亦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值得充分肯定。

香港中通社图片
长期以来,香港《食物业规例》第10B条禁止狗只进入食肆,违者最高可罚款1万元及监禁三个月。该条例制定于1994年,主要基于当时对公共卫生与狂犬病传播的忧虑。然而,随著社会变迁,宠物已从“看门动物”转变为家庭成员,市民对“带宠同行”的需求日益强烈。现实中,不少餐厅为迎合市场,以“户外用餐区”或“外卖服务”等变通方式提供宠物友善安排,但这种“踩界”经营风险极高。今年初大埔一间餐厅因容许狗只入内而遭检控,更被勒令停业七日,凸显法例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如今政府主动破局,推出专门牌照制度,标志著由“禁止”转向“规范”的思维革新,是真正回应民意的“从0到1”突破。
此项政策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便利宠物主人,更在于激活庞大消费潜能。获批牌照的食肆将有明确标识,消费者可按需选择,既保障不喜动物人士的权益,也为业界开拓全新客源。餐饮业可借此发展宠物主题餐厅、设计专属用餐区域,甚至提供宠物餐点,创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同时,此举亦能带动周边产业,如宠物美容、训练、摄影及保险等服务,形成完整产业链。政府可推行“宠物餐厅三级准入制”,分层管理传统食肆、宠物友善食肆及人宠共融食肆,让业者与消费者均有充分选择空间,实现包容与多元的平衡。
以政策带动市场 以市场活化经济
放眼国际,伦敦、纽约、东京等国际大都会早已普遍允许狗只进入餐厅,形成成熟的宠物友善文化。香港作为亚洲国际都会,此次政策调整正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环境及生态局局长谢展寰亦表示,目标于2026年中批出首轮牌照,并持续优化进口宠物检疫及兽医服务管理,展现政府推动“人宠共融”的决心。此外,商界早已嗅到商机,如启德Airside商场设立宠物共融区,民间亦有“Hooman by the Sea”等宠物友善餐厅先行试水。政府此时适度引导,正是“以政策带动市场,以市场活化经济”的典范。
当然,政策落实仍需面对挑战。部分业者忧虑牌照申请程序繁复、装修成本增加,或担心流失非宠物客群。因此,政府必须确保发牌机制简明高效,并提供清晰指引,协助业界合规经营。同时,公众教育亦不可或缺,需加强宣导责任饲主观念,确保带宠外出者能自律管理宠物行为。真正的“人宠共融”不仅靠硬体设施,更需社会整体的尊重与包容。
(本文作者陈谊蒙为香港青年辩论协会青年委员)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