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生满口“包的包的”网络梗 如何教
【学生满口“包的包的”网络梗 如何教】教室里,当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包的!”—— 这句流行的网络梗意味着 “当然,保证的”,如今正成为许多地区的课堂高频词。2025 年 10 月,一则关于学生频繁使用 “包的” 等网络用语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在江西,一名年轻的语文老师发现学生们总用 “包的”“666” 等网络梗回答问题后,与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关于语言规范的讨论。这位老师耐心引导,希望同学们多说 “文明的话、优美的话、生动的话”,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这一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网络梗在校园中的流行已成为普遍现象,如何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挑战。
“包的” 这个网络流行语,源自 “保证的” 或 “包在我身上” 的简化,近期在学生群体中迅速走红。类似的热门网络梗还有 “栓 Q”“你个老 6”“鸡你太美” 等,这些网络用语已成为青少年的日常用语,甚至被带入校园,走进课堂,写入试卷。一项调查显示,95.67% 的受访大学生表示有过在网上 “玩梗” 的经历,38.16% 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在网上 “玩梗”。这种现象在低龄学生中更为普遍,因其模仿能力强而辨别能力较弱。
为何孩子们会满口跑 “梗”,甚至不合时宜地玩烂梗?这背后有着深刻的内外因。从外因看,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加速了 “烂梗” 的传播。据第 5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11.08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8.6%。青少年群体是 “网生一代”,自出生起就生活在网络环境中。从内因看,青少年对事物充满好奇心。相较于教科书的严肃语言,“梗” 的直白和接地气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而且因为语言门槛低,可以学得快,用得溜,甚至成为了青少年圈的 “社交语言”。
青少年滥用网络热梗看似是 “图新鲜” 的娱乐狂欢,实则是语言退化、价值观异化的隐性危机,值得引起重视。长期使用网络梗会弱化深度思考能力,加重 “文字失语” 症状。当孩子想表达高兴时只会用 “2333”“xswl”;使用 “破防”“emo” 等泛情绪化表述,而无法精准运用 “怅惘”“悲戚” 等传统词汇。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青少年形成 “梗依赖症”,在需要逻辑论证时惯性地找梗来表达,久而久之,丧失深度思考能力和认知能力。
面对学生频繁使用 “网络梗”,教育工作者正在探索有效的应对方法。一位来自江苏的老师分享经验:“当学生使用了不合时宜的‘网络烂梗’,我们首先需要保持冷静和耐心。” 她认为,“疏通引导一定优于围追和堵截”。在方式方法上,可以尝试用鲜活有意思的方式与孩子们互动,比如辩论、竞选、小组合作、模拟表演等能有效激发兴趣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引导他们正确地使用网络语言和文明用语。
各地学校正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语言。在郑州,实验小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了《“玩转” 网络用语 争做文明少年》主题研究。他们对网络热梗进行 “正负” 分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上海中医药大学曙光临床医学院的暑期实践团队则走进校园,举办了一场融合数字科技与传统文化的语言盛宴。他们借助 AI 技术,开发了 “奶龙” 数字人、互动小程序等工具,让专业内容变得 “可触可感”。
教育工作者指出,并非所有网络梗都是有害的,关键在于区分健康的网络梗和 “网络烂梗”。有教师将 “网络烂梗” 定义为: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后内容逐渐异化的网络用语,多次重复使用后失去了原有的幽默感或趣味性,甚至被用以体现恶趣味或人身攻击。“玩梗先辨‘梗’”,河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新刚教授建议,“弄清楚‘梗’所表达的真实语义,了解交流的具体对象,坚决避免用低俗、粗俗或者带有侮辱性的‘梗’”。
学生热衷玩梗的背后,实则是渴望被认同、希望融入集体的心理需求。在广州市黄埔区苏元学校的一堂心理课上,学生们通过校园心理剧的形式,探讨了玩梗背后的人际需求。剧中主角 “小梗” 一开始因为不懂梗而无法融入同学,后来过度玩梗又导致关系疏远。心理老师林丽云指出,通过课程要让学生认识到 “‘网络梗’对人际关系的影响,学会在人际互动中树立清晰的‘玩梗’边界”。
在引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汉语的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中国的语言具有无与伦比的音韵之美、结构之美、意境之美,它历经历史长河的洗礼仍熠熠生辉。青少年一代在享受网络乐趣之余,可多读文化 “精粮”,不用网络热梗也能 “好好说话”。有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趣味文字游戏,让学生充分感受语言存在的文化差异,感受语言的艺术之美。这样的活动让少年儿童在文明健康的语言环境中得到阳光有益的文化滋养。
随着网络文化的持续发展,网络梗仍将不断涌现并进入校园。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引导学生把握使用网络语言的边界感,在融入时代潮流的同时,不忘语言的规范与优美。正如一位教师所说:“在科技一日千里的今天,若我们沉溺于快餐式的网络语汇,却懒得回望经典、拥抱优雅,便如同亲手剪断连接文化母体的脐带。” 只有理性看待网络梗,才能让青少年在数字时代既保持连接,又不失文化的根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