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年薪40万聘竞赛教练 无人投递】 10月19日,2026届毕业生秋季就业双选会山东大学专场举行,烟台一所中学开出“40万起”的高薪,希望能够招聘到竞赛教练,现场却无人问津。 这是什么情况?难道现在的毕业生连40万年薪都看不上了?答案恰恰相反——不是看不上,而是“不敢看上”。那位从奥赛一路闯关进入山东大学的理科天才,如今正坐在实验室里盯着显微镜;那个曾经在物理竞赛中斩获佳绩的女生,现在正在为她的博士论文挑灯夜战。他们不是不知道那40万的存在,只是他们已经选择了另一条路——一条通往更高学历、更深入研究的路。招聘会现场,烟台青华中学带4类岗位招36人,含高中学科教师20人、强基教师3人、竞赛教练3人、市场类管培生10人。前三类要求本科及以上,最后一类仅需本科。为了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校方在招聘时亮出了诸多诱人条件。校方工作人员介绍,学校提供“带薪寒暑假”,让教师们在辛勤工作之余能有充足的休息时间;对于尚未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求职者,校方表示“入职后考教资”,给予他们一定的缓冲期;尤其引人注目的是,校方明确提出“竞赛教练年薪40万起”,这一高薪待遇在招聘会上显得格外突出。对于本科应届生来说,“年薪40万起”的竞赛教练岗位无疑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毕竟,在当前的就业市场中,这样的高薪岗位并不多见。
然而,现实情况却有些出乎意料。所有前来烟台青华中学展位投简历的求职者,几乎都是冲着竞赛教练之外的岗位而来。他们或是对高中学科教学感兴趣,或是希望在市场领域一展身手,却鲜有人对竞赛教练岗位表现出浓厚兴趣。
学校招聘工作人员无奈地坦言,截至当天中午11点半,他们尚未收到一份针对竞赛教练方向的简历。对于这一现象,工作人员分析道:“可能山大有竞赛经历、同时愿意到地方中学任教的毕业生比较少。毕竟,竞赛教练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还要有丰富的竞赛指导经验,而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高校毕业生中本就不多,再加上愿意到地方中学发展的就更少了。”
对此,山东大学有关人士分析认为,能够通过奥赛进入山大并达到教练水平的学生,绝大多数都选择了继续读研、读博,流向科研领域,“人才池”本身就很小。对地方中学而言,成熟的奥赛教练恐怕很难通过校招直接招聘,“更多的可能还是要靠‘从名校挖角’,然后再通过组建团队方式进行校内培养。”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较2024年有所下降(不同来源的对比数据存在差异,一说438万,另一说405万),较2023年的474万下降了86万。这标志着持续多年的考研热进入了“理性回调期”。虽然考研总报名人数下降,但竞争激烈程度并未同比例降低,尤其在一些热门高校和前沿学科。尽管整体报录比有所提升,但985/211高校的推免比例持续升高,这意味着通过统考进入名校的名额相对有限。例如,计算机、金融等热门专业的报录比仍可能超过10:1。为服务国家战略,人工智能、新能源、数字经济等专业大规模扩招。然而,这些领域往往对学生的专业背景、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有较高要求,并非所有考生都能轻松跨入。
在当今的就业市场,学历似乎正在经历一场“通货膨胀”。本科文凭变得越来越普通,于是大家纷纷涌向研究生、博士生。这就像一场停不下来的军备竞赛,每个人都在拼命给自己的简历加上更多的筹码。
而这场竞赛的幕后推手,正是我们对于“稳定”与“身份”的集体焦虑。当一个社会精英花费二十多年时间获得博士学位后,选择去中学任教(哪怕是40万年薪)往往会被视为一种“落差”。这种观念如同一道无形的栅栏,阻隔了人才的自由流动。
那位招聘人员说得实在:“可能山大有竞赛经历、同时愿意到地方中学任教的毕业生比较少。”何止是少,简直是凤毛麟角。这些竞赛高手们,早已被我们的教育体系引导向了“更高”的目标。与此同时,中学竞赛教练这个职位本身也存在着矛盾。它要求应聘者既有顶尖的学科能力,又愿意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既能攻克高深难题,又能传授基础知识。这种复合型人才本就稀少,而其中愿意放弃科研道路选择中学教职的,更是少之又少。
更值得玩味的是,我们的高等教育正在批量生产研究型人才,却忽视了基础教育领域对高端教学人才的渴求。当一所中学不得不拿出40万年薪来吸引一个竞赛教练时,实际上暴露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断裂。而求职者们的选择也同样理性——他们宁愿选择普通的教师岗位,也不愿触碰那个高薪但高要求的职位,这何尝不是对自身能力与岗位匹配度的清醒认知?
在这场40万年薪的寂寞背后,是整个社会对人才评价标准的固化。我们习惯于将人才流向划分为“高地”与“洼地”,科研是高地,基础教育就成了洼地。这种划分本身,或许就是问题所在。一位教育界人士点破了其中的玄机:成熟的奥赛教练很难通过校招直接获得,更多的还是要靠从名校挖角,然后通过组建团队方式进行校内培养。瞧,连学校自己都明白,这种复合型人才根本不是校园里能直接“捡”到的。所以,那40万年薪依然静静地等待它的主人,而我们的竞赛天才们,此刻正在实验室里追逐着他们的科研梦想。这两条平行线,何时才能有交集?也许,当一个社会能够平等看待科研与教学的價值,当一位竞赛教练的社会声望不亚于一位实验室研究员时,那40万的寂寞才会结束。
而在那之前,高薪与人才,还将继续彼此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