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天刷手机 青少年认知能力显著下降
【每天刷手机 青少年认知能力显著下降】当孩子们每天花费数小时刷手机屏幕、点赞评论时,他们的大脑正在悄然变化 ——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来自科学研究的严肃结论。“每天刷手机,青少年认知能力显著下降”—— 这则登上百度热搜的新闻,揭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发现。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大规模研究显示,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增加与青少年认知能力下降存在密切关联。这项由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科研团队进行的研究,追踪了超过6500 名 9 至 13 岁青少年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结果显示,高强度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在语言和记忆测试中表现最差,而几乎不使用社交媒体的同龄人则表现最佳。
这项研究采用了严格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方法。研究团队从 “青少年大脑认知发展研究” 项目中选取了 6554 名青少年,在三个时间点收集数据:基线期(2016-2018 年,研究对象 9-10 岁)、第一年(2017-2019 年)和第二年(2018-2020 年)。通过先进的统计技术,研究人员识别出三种不同的社交媒体使用模式:大多数青少年(57.6%) 几乎不使用社交媒体;约三分之一(36.6%) 使用时间稳步增长;小部分人(5.8%) 则表现出高度且持续上升的使用趋势。认知能力评估采用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工具箱认知测试套件,测试内容包括口语阅读、序列记忆、模式比较速度和图片词汇等多个方面。
研究结果令人担忧:高强度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在多项认知测试中得分最低。随着社交媒体使用时间的增加,青少年的认知表现分数呈下降趋势。尤其是在语言和记忆测试中,高使用组的表现明显较差。相比之下,零使用或极低使用组的儿童总体得分最高。这一发现与该领域的广泛担忧相呼应。此前已有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与青少年抑郁、焦虑和睡眠障碍等心理健康问题有关,而这些心理问题本身就会损害认知功能。
与看电视或视频等被动屏幕时间不同,社交媒体使用是一种高度互动的活动。青少年在使用社交媒体时,需要不断刷新、查看通知、与他人互动。这种持续的认知参与使得社交媒体比单纯盯着屏幕看要耗费更多的心智资源。数据显示,平均每名青少年每天因非教育原因花费在各种电子屏幕前的时间约为5 个半小时,其中相当大一部分时间用在社交媒体上。他们不仅观看别人发布的内容,也创作自己的视频或文字。这种持续的信息处理和决策需求使大脑长时间处于 “开机” 状态,可能导致社交媒体带来的认知负担远超被动观看。
多学科专家指出,当我们刷手机出现注意力极度涣散、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严重情绪化反应等症状时,就提示我们的大脑正在被 “腐蚀”。这种被称为 “脑腐” 的现象,是指因长期暴露于碎片化信息而引发的认知衰退与脑功能损伤。从生理层面看,手机成瘾导致多巴胺过度刺激,让前额叶皮层(负责决策与自控的核心区域)由厚变薄,从而引发注意力分散。夜间刷手机造成的蓝光暴露,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干扰睡眠节律,这不利于脑细胞修复与记忆巩固。日本东北大学加龄医学研究所教授川岛隆太的研究还显示,过度使用手机与学生学业成绩下滑、脑部发育停滞有显著关联。
面对这一问题,简单的技术戒断显然不是最佳方案。我们需要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防御体系。科学设定 “数字行为” 边界是首要措施。家庭与学校可协同制定手机使用规则,比如规定每天娱乐性上网的时间,限制单次使用时长、划定 “无屏幕时段”。加强替代性认知训练同样重要。重拾纸质阅读的沉浸式体验,重构家庭对话的情感联结,复兴手写笔记的思维留痕,多做逻辑思维游戏和体育运动。实施睡眠保护计划也不可忽视。要严格规定睡前一小时禁用电子设备,通过调整光照环境,促进褪黑激素分泌,保障 8 小时高质量睡眠。防止网络依赖 “偷走” 青少年的思考能力,需要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引导体系。
研究作者们表示,这些发现进一步强化了对社交媒体平台实施更严格年龄限制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属于观察性研究,无法确定社交媒体与认知功能之间的确切因果关系。也有研究指出,社交媒体对青少年的影响并非全然负面,关键在于使用的方式和程度。例如,社交媒体在青少年的社会连接和身份认知发展中能发挥重要作用,还能通过交流和咨询的方式获得心理健康支持和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