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1月30日电(记者 陈卓仪)香港六宗教领袖座谈会于11月29日至30日在黄大仙祠成功举办了宗教中国化香江论坛暨香港六宗教思想交谈会。六宗教领袖之一、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梁德华道长在论坛期间接受香港中通社专访,阐述宗教中国化的双重内涵。

六宗教领袖之一、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梁德华道长在论坛期间接受香港中通社专访,阐述宗教中国化的双重内涵。 香港中通社图片
宗教中国化有两重内涵。梁德华说,第一,作为一个信徒要认定自己是中华民族、中国人,从而思考如何从宗教里为民族、国家做贡献,通过宗教里的“戒条戒律”修己渡人。第二重内涵,信徒应理解本土的政策与文化,应不偏离国策,融合国家政策以履行社会责任。
梁德华认为,新中国成立75年,香港回归27年,因此应该以宪法、基本法为基础,从而理解、践行这一概念。
正因为对宗教中国化的理解,道教联合会一直在香港履行社会责任,兴学育才,赠医施药。
梁德华介绍,在教学层面,道教不仅在香港办学,五个办学团体甚至参与编制中学教科书;在研究层面,蓬瀛仙馆多年前就与香港中文大学联合组成道教文化研究中心。在文化推广方面,香港啬色园黄大仙祠常年吸引中外游客,黄大仙祠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展现。
“我们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让道教中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在梁德华看来,随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学习中文,他们开始认识道教,理解道教中养生、音乐等元素。他说,数十年前有外国人到武当山学太极,因语言不通无功而返,如今很多道观都有外国人的身影,相信随著中西文化的日渐融合,道教文化传播还会更上层楼。
专访期间,香港六宗教在黄大仙祠举办座谈会,祠内见到道士、神父、牧师等互相交谈,吸引游客拍照。为何在香港,各宗教能长期互相尊重、包容彼此呢?
梁德华认为,世界上各种仍在流传的宗教,包括中国本土的道教、孔教,以及来自西方的宗教,其教义、教规,各有传承,但都离不开“渡人向善”这四个字,教徒修行的目标都是修己渡人、服务国家、服务民族,香港各宗教生于香港,都有服务社会的共同目标,所以长期以来可以群策群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