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澳方称中方军机释放干扰弹
【中方回应澳方称中方军机释放干扰弹】外交舞台上的“不了解”,有时比直白的外交辞令包含更多潜台词。10月20日下午,外交部蓝厅内,中外记者坐满了会场。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这是他作为外交部第35任发言人以来的日常工作一幕。澳大利亚国防部10月20日发表声明称,19日,澳大利亚皇家空军一架海上巡逻机在南海空域执行演练任务时,中方军机在澳巡逻机近距离范围内释放了干扰弹。有外媒记者就此提问。面对这一指向明确的提问,郭嘉昆的回应只有简单一句话:“我不了解你提到的有关情况。”在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提问与回答往往经过精心设计。郭嘉昆10月20日对澳大利亚指控的回应,堪称外交回应中“既不确认也不否认”的典型范例。这位2025年1月才亮相蓝厅的发言人,当时曾表示自己将“竭尽所能及时、准确、深入地阐述中国外交政策”。如今面对澳大利亚的指控,他选择了最简洁的回应方式。“我不了解”这个表述,既没有承认也没有直接反驳澳大利亚的说法,为中方留下了充分的回旋余地。
在澳方指控中提到的“干扰弹”究竟是什么?军事资料显示,干扰弹正式名称为红外干扰弹或红外曳光弹。它是一种具有较高温度的红外辐射弹,主要用于诱骗敌方红外制导武器脱离真目标。这种装置广泛用于飞机、舰船的自卫,多内装镁粉、硝化棉和聚四氟乙烯的混合物,燃烧时能产生强烈的红外辐射。在航展表演中,战机释放干扰弹时常会形成白色的夹杂着火光的烟幕,展现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美景”。但在实战或对峙情境下,它的使用则传递着不同的信号。
这次外交交锋并非孤立事件。近段时间以来,南海局势持续紧张。就在10月15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还在记者会上回应了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关于南海的联合声明。当时林剑明确指出:“各种事实和证据都表明,菲律宾侵权挑衅在先,是制造海上危险的肇事者、破坏地区稳定的责任方。”9月14日,解放军南部战区新闻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也曾发表谈话,谴责菲律宾频繁拉拢域外国家组织所谓“联合巡航”,散播南海非法主张,破坏地区和平稳定。可见,南海已成为各方利益交织的复杂博弈场。
郭嘉昆作为外交部第35任发言人,他的一言一行代表着中国的外交姿态。外交部是中国最早建立发言人制度的政府部门,自1983年正式建立以来,该制度已运行42年且从未中断。外交部也是唯一每个工作日都举行例行记者会的政府部门。这种制度化的沟通机制,既展示了中国外交的透明度,也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立场提供了稳定渠道。在外交回应中,“不了解情况”这类表述并不罕见,它可能意味着需要更多时间核实,也可能是一种不直接认同对方 premise 的对话策略。
外交语言如同一盘未下完的棋,澳方描绘了中方军机在南海近距离释放干扰弹的紧张画面,而中方的“不了解情况”则给这场博弈留下了悬念。南海的天空与水域,大国力量的每一次交汇都在书写新的篇章,而今天这一幕,不过是漫长连续剧中的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