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饼再次入选世界最好吃50种面包
【烧饼再次入选世界最好吃50种面包】芝麻外壳之下,丰富小麦风味的多层柔软结构,让专业师傅旋转拍打的面团薄至18层以上——这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对中国烧饼的描述。“烧饼再次入选世界最好吃50种面包”——近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发布“全球50种最佳面包”评选,中国烧饼位列其中。这已不是烧饼首次获此殊荣,早在2024年2月,它就曾入选同一榜单。跨越千年,这款源自东方的传统面食,正以其独特魅力征服全球味蕾。烧饼在我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已有关于烧饼的记载:“作烧饼法:面一斗,羊肉二斤,葱白一合,豉汁及盐,熬令熟。炙之,面当令起。”这段记载详细描述了烧饼的制作方法,说明早在南北朝时期,烧饼制作工艺已相当成熟。烧饼与胡饼有着深厚的渊源。据记载,两者均是传自西域胡人的食品。唐代慧琳《一切经音义》中明确记载:“胡食者,饆饠、烧饼、胡饼、搭纳等。”胡饼可视为烧饼的前身,两者制作方式均为烘烤。
历史上,胡饼在唐代就十分盛行。《资治通鉴》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与杨贵妃逃至咸阳集贤宫,宰相杨国忠曾去市场买来胡饼呈献。诗人白居易也赋诗称赞:“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
烧饼家族成员众多,风味各异。从北方到南方,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烧饼品种。黄桥烧饼 源自江苏黄桥,已有近千年历史。它保持了“香甜两面黄,外撒芝麻内擦酥”的传统特色。黄桥烧饼的馅料丰富多样,从葱油、肉松到鸡丁、香肠,再到白糖、桔饼、桂花、细沙等,有十多个不同馅料的精美品种。
周村烧饼 产自山东淄博,形圆色微黄,正面布满芝麻,背面充满酥孔。其酥脆程度堪称一绝,一嚼即碎,满口留香,若失手落在地上,即成碎末。周村烧饼有甜、五香、奶油、海鲜、麻辣、新鲜蔬菜等多个系列品种。
金岭烧饼 是山东淄博的另一特色,与其它地区的烧饼不同,它比较大、厚,保持了原有的麦香和芝麻香,又酥又筋道。民国时期,人们称它为“咬到嘴里一小口,嚼一嚼一大口”的食品。
淄川肉烧饼 则以其独特的肉馅而闻名。它又薄又圆,两面金黄,一面撒满芝麻粒,饼内带有肉馅丁,吃起来筋道耐嚼,满口醇香。
烧饼的制作是一门精湛的技艺,讲究师徒间口口相传。黄桥烧饼的制作技艺尤为独特。从揣酵(和面)开始就很讲究,天冷烫酵,天热“雪花籽”,不冷不热“老鼠喷沙”。兑碱也要因时而定,飘碱面起泡,反之则粘牙。馅和酥分别用猪油和花生油拌面粉擦酥。制作烧饼时,酥搭于面团上,用手搓长再卷起,然后用响子轻捶一下,翻转至底上再捶一下,调转方向再捶。然后将底翻朝下,刷上糖稀,撒上去皮芝麻,贴入桶炉烤。
金岭烧饼保持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原料简单——面粉、引子、芝麻、水、食盐等。制作过程分为和面、制作和烤制三大工序,从和面到烤制完成基本采用手工。烤烧饼的关键在于和面与烘烤的火候。面和水的比例要得当,一般按10斤面、5斤水、2两食盐的比例。在水中加少量盐是为了面更有韧劲。
烧饼不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融入中国民众日常生活,是深入人心的经典饮食代表。在战争年代,烧饼曾发挥过特殊作用。1940年,在威震中外的黄桥决战中,黄桥人民冒着枪林弹雨,将一筐筐、一篮篮黄桥烧饼送上前沿阵地。解决了新四军6000将士一日三餐之虞,鼓舞了他们的斗志。正是这一时期,《黄桥烧饼歌》在炮火中诞生,从大江南北唱到长城内外,从东海之滨唱到西北高原,一直传唱至今。
烧饼也承载着海外游子的乡愁。文中提到,一位旅居美国的季教授,50多年没吃过家乡的烧饼,当看到弟弟带来的已压碎的黄桥烧饼时,依然如获至宝。
他一边用罐子装,一边有滋有味地吃了起来,感慨道:“我50多年没吃过家乡的烧饼了,留给我慢慢吃吧!”
---
黄桥烧饼早已走出古镇,现在北京的人民大会堂、江苏省委招待所、南京金陵饭店都有供应,一些高等学府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也都开设了黄桥烧饼店。
从街头小摊到国际舞台,从百姓日常到国家盛宴,烧饼这一传统美食正在书写新的传奇。
它用最朴素的小麦、芝麻与食盐,诠释着中华美食的博大精深,也成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又一扇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