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回应“人体蜈蚣”雕塑争议
【设计师回应“人体蜈蚣”雕塑争议】一座名为《梁虫》的艺术装置,因外形被网友称为“人体蜈蚣”并推上热搜,在舆论漩涡中最终被拆除,引发关于公共艺术与大众审美的深思。“实际上观众的整体感受是非常好的,都认为这是中国风的童话世界。” 10月18日,荒野之国设计者乔小刀回应近期引发网络热议的“人体蜈蚣”雕塑争议。这件被称为“人体蜈蚣”的艺术装置,实际名字叫《梁虫》,是为知名艺人梁龙创作的作品。尽管梁龙本人非常喜欢这件作品,但由于公众反馈“观感不适”,该作品已被拆除。
这场争议始于10月上旬,当时有网友发布短视频,称云南丽江“荒野之国”景区内 “人体蜈蚣”“三面女孩”等雕塑造型诡异,让人产生不适。这些照片和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引发了广泛关注。有网友直言不讳地表示,这些装置与景区宣传的“温馨”氛围不符,甚至有人用 “阴间” 来形容这些作品。争议声中,景区工作人员最初回应称,荒野之国是艺术家乔小刀为女儿打造的童话王国,主打“梦幻温馨”。对于网络上的差评,工作人员解释是 “部分博主故意调色所致” ,并强调“为什么要撤掉作品呢?这个是园区内的艺术装置”。
面对持续发酵的争议,10月13日,荒野之国艺术园发布声明,向公众致歉,并表示 已拆除部分有争议的艺术作品。这一决定却引发了另一波讨论。一些为荒野之国辩护的声音开始出现,他们认为景区 不该迁就“看不懂”“不喜欢”的人,对拆除争议作品表示惋惜。争议双方各执一词,将这场关于艺术与审美的讨论推向更深层次。
10月18日,处于舆论漩涡中心的设计师乔小刀接受了采访,首度详细回应了这场争议。乔小刀澄清,引发争议的、被称为“人体蜈蚣”的艺术装置名字实为 《梁虫》,是为国内知名艺人梁龙创作的作品。“梁龙曾经使用艺名梁虫,使用梁龙授权的肖像作为面部,身体用千足虫来代替,挂在梁上,寓意房梁上的一条虫。”乔小刀解释道。他特别强调,梁龙本人非常喜欢这件作品,还在今年9月份亲自来荒野之国为作品拍照打卡。
乔小刀进一步分享了他的创作灵感和荒野之国的起源。作为70后,他从小接受的美术审美来自小人书和黑白电视。《三国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小人书上的黑白线构图,以及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大闹天宫》《九色鹿》《天书奇谭》等动画片,构成了他的艺术启蒙。“我的审美来自小时候学习的中国传统文化,我的制作技术来自小时候父亲的教育。”乔小刀说。初中毕业后,他就跟随父亲做木工,积累了大量动手经验。
2020年,乔小刀有了一个女儿,这直接促成了荒野之国的诞生。“想让孩子有个快乐童年,给她做一个游乐园。”怀着这个朴素的愿望,2021年,乔小刀租下一块没有开发的商业用地,创建了荒野之国。他自豪地表示,女儿现在幼儿园放学后,几乎每天都来荒野之国,非常喜欢这个为她打造的乐园。在回应中,乔小刀还透露,《梁虫》作品完成之前,只有梁龙的头部,他们制成了3米高的立体装置,内部安装了电瓶动力,可以在路上开动。这件作品曾参加2024年阿那亚戏剧节,备受好评。
这场争议折射出当代社会中 审美多元化与公共艺术接受的冲突。一方面,荒野之国在商业化运营上取得了不俗成绩——园区年接待游客超3万、门票收入逾百万元。在某团购点评平台上,荒野之国公园在丽江各景点中排名靠前,好评榜位列丽江各景区第二,甚至超过丽江古城和束河古城。另一方面,当《梁虫》这样的作品通过社交媒体传播,被配以特殊滤镜和音乐后,其视觉冲击被放大,引发了部分观者的不适。
这场争议引发了关于公共艺术与大众审美关系的深度思考。有评论认为,当艺术创作进入公共空间,就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普罗大众的审视。“人们不需要调取艺术史、装置艺术史等知识储备,只需要用常识来判断,用第一眼感觉来评价。”湖北日报评论员谈牧指出。相比之下,纽约MoMA、惠特尼美术馆等国际知名艺术机构也陈列怪诞、前卫的作品,却很少遭遇如此激烈的质疑。
尽管遭遇争议,乔小刀表示将以包容和理解的心态面对。“因为观众反馈‘观感不适’,我们及时去为褪色的作品增补颜色。”乔小刀说。对于未来的创作方向,他明确表示:“今后的设计和制作方向会朝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去探索,继续努力为中国打造童话IP,实现中国童话梦。”他同时强调,荒野之国几乎未为任何作品配说明,“因为不想过多解读,想让荒野之国成为每个人的,每一个来这里的人都是国王。”
《梁虫》已被拆除,但乔小刀表示将继续他的创作之路。这个最初为女儿打造的童话王国,未来将更多地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