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生前美国办公室有人凌晨献花
【杨振宁生前美国办公室有人凌晨献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一栋实验楼的办公室门前,一束鲜花在凌晨的夜色中静静倚靠,黑板上的粉笔字“晚安教授,睡个好觉”仿佛在向一个时代作别。一位中国留学生深夜前往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杨振宁曾经的办公室前献花悼念。这位留学生说,杨振宁也是他决定来石溪大学学物理的原因之一。这间办公室自杨振宁1999年退休后一直被校方保留着,成为人们对这位科学巨匠的永恒纪念。
得知杨振宁先生逝世的消息时,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中国留学生贝林(化名)正处于深夜。他几乎是从床上爬起来去送花,由于是在半夜,目前只有一束花在门前。贝林本来准备把花放在6106办公室门口,最后还是放在了外面的黑板底下。他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下了杨振宁的名字和生卒年月,并轻声说道:“晚安教授,睡个好觉。”这个简单的告别,承载着年轻一代对科学巨匠的深深敬意。
杨振宁与石溪分校的缘分始于1966年。那一年,他离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他在石溪分校创立理论物理研究所,并担任首任所长。1999年5月,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正式退休,该校同日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 “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 。更令人感动的是,虽然杨振宁不再在石溪分校工作,但学校一直保留着他当年的办公室。此外,校方还在物理系教学楼前陈列“杨振宁展览”,介绍这位学校的杰出代表人物。
杨振宁曾公开表示,从不后悔从普林斯顿大学去到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帮助建成对于人类有贡献的研究性的大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在石溪分校任教期间,杨振宁不仅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声誉,更在心系祖国。1980年,杨振宁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设立 “对华教育交流委员会” ,从美国和中国香港地区募集资金,资助中国学者到美国进修。前后十余年间,近百位学者受此资助赴美进修,成为后来中国科技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
1997年,75岁的杨振宁应邀担任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名誉主任,立志打造“中国版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在其邀请下,大批著名学者回国任教。1999年起,杨振宁正式担任清华大学教授,他亲自募集资金创立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基金会,用于人才引进和学科建设。2015年,杨振宁做出重大决定——放弃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国籍。他曾动情地说:“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杨振宁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为现代物理学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与米尔斯提出的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奠定了后来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础,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基石之一。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成为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之一。
杨振宁曾表示,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改变了中国人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作用”。他曾说:“我想我在科学工作的成就帮助中国人的自信心增加了,这个恐怕是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1971年,杨振宁首次踏上回國之旅,成為中美冷戰期間首位訪華科學家,掀起華裔學者訪華熱潮。此后,他为促进国内科技交流和进步做了大量工作,为重大科学工程和科教政策建言献策。他还帮助中山大学、南开大学等设立理论物理等基础科学研究机构,并协助设立“求是科学基金”和“何梁何利基金”。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杨振宁的治学格言,也伴随了他一生。2025年10月18日下午,清华大学发长文回顾了杨振宁先生的一生,并在文末写道:“在一个多世纪的岁月里,杨振宁先生取得了峙立如嵩、博观如海的学术成就,书写了功在世界、心怀家国的隽永篇章。他既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他带动世界了解中国,更推动中国走向世界。”
在石溪大学那间被永久保留的办公室门口,鲜花会更换,黑板上的字迹可能被雨水冲刷,但杨振宁留下的科学遗产与家国情怀将永远鲜活。
一位留学生说,他之所以选择石溪大学学习物理,正是因为杨振宁。这份跨越时空的影响,或许正是大师精神延续的最好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