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新生家长提前“空巢”了
【大一新生家长提前“空巢”了】儿子书桌上叠好的被子和空荡荡的椅子,让宁波的王先生每次路过都忍不住眼眶发酸,这位自认开朗的爸爸,在儿子上大学后,情绪失控了一个多月。“起码孩子骑车出去和同学玩了之后,还会回家,我们上大学的孩子家长,才是真的提前空巢了呢。”家住杭州市余杭区的王女士略带伤感地说。她的儿子在杭州某大学就读,虽然离家不远,但性格独立,除了上课还是学校社团的主力队员。看着儿子开学两周才回家一次,这次甚至要等到下个月才能回来,王女士的脸上写满了思念:“他现在说下个月一定回来,我现在就是天天盼着学校放假。”
孩子奔向大学是成长的必然,家长原地牵挂是亲情的本能。近期,随着大一新生陆续入学,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体验到这种“提前空巢”的感受。有人觉得“孩子去外地才担心”,可对有些家长来说,距离从不是舍不得的理由,“第一次离开身边”才是最戳心的坎。徐先生最近参加了一场聚餐,饭桌上的几位家长的孩子都是今年考上大学。本以为是一场“迎接轻松时刻”的聚会,可吃到一半,一位妈妈突然默默掉泪。当徐先生以为她的孩子去了外省而提出疑问时,这位妈妈却摇头说:“没有,她考上了宁大。”“那有啥好哭的?每周都能见到啊!”徐先生不解。这位妈妈红着眼眶解释:“她从小没住过校,一想到她要自己安排生活,我就舍不得。”
是不是妈妈们心理落差比较大,而爸爸会相对克制?王先生的案例告诉我们:并不是。“舍不得孩子”无关性别。王先生的儿子今年上大二,他坦诚地告诉记者,去年儿子考上大学后,他陷入了莫名的情绪里。“我本身是一个非常开朗的人,平时也很少流泪。”王先生说,儿子上大学后,他看着空荡荡的书桌、叠好的被子,心里一下子就空落落的,眼眶瞬间就酸了。“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了一个多月,我老婆都建议我去看看医生了。”回望一年前的那段日子,王先生直言,“我也不知道为啥,就是控制不住。”
对于部分家长来说,孩子上大学带来的离别冲击来得更早,也更加剧烈。
吴女士的儿子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西安和宁波相距1500公里,8月21日,儿子已经去报到了。“说实话,儿子考得还不错,亲戚朋友也都为我们开心。之前忙着庆祝,也没啥感觉。”吴女士告诉记者,落差来自送儿子去学校的那天。“那天我们开完家长会已经17:30了,然后儿子19:00就要集训。一家人在学校附近匆忙扒拉了几口饭。”吴女士说,分别的时候,看着儿子的背影,自己泪崩了,大颗大颗的泪珠直往下掉。“孩子以前虽然也住宿,但是一周就回来了,从没想过要这么久见不到。”回到酒店后,她担心儿子吃不习惯,眼睛擦了又湿,湿了再擦。睡前刷到儿子发来的“妈妈放心,我‘十一’回去看你”,她反而更难受,“儿子是一个心思细密的人,他肯定也觉察到我的情绪不对了。”吴女士说。
李女士的焦虑来得更早,她已经一个多月没睡好觉了。自从儿子收到南华大学临床医学的录取通知书后,她既为儿子实现梦想而开心,也为他接下来一个人独自奔赴前程担心。“填志愿前儿子和我讨论过要不要出省的问题。当时只想着有好的学校,去哪里都行,可真的收到录取通知书了,我反而舍不得。”李女士告诉记者。她家是单亲家庭。十几年来,她的生活都围着孩子转。高中时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环境,她租房陪读三年。如今,突然少了这份“忙碌的牵挂”,自己有了一种“被抛弃”的感觉。
对于孩子进入大学后家长出现的心理落差,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辅导员徐梓俊表示,这或许是家长和孩子需要共同面对的课题。徐梓俊分析,从高校实际来看,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进入大学后,喜欢探索新鲜事物,和家长联系很少,也不愿和家里多说在校生活。另一种情况是孩子脱离父母的照顾,很不适应学校相对独立的集体生活,仍然对父母存在很强的依赖性。对此,徐梓俊建议家长首先要和孩子一起完成身份的转变,从“管教者”转变为“支持者”。“要适应孩子不在身边的焦虑,尤其是避免脱离了父母监管还在‘必学坏’或‘不安全’的想法。”徐梓俊认为,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也正处在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给予他们更多成长的空间。“相信孩子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适应独立的生活,这对孩子面对今后更大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必须经历的准备阶段,过多的干预并不利于孩子今后的发展。”
另一位在高校从事多年辅导员工作的老师建议,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寻找合适的交流节奏。完全“放养”和管得“太多”都是不建议的,可以和孩子探索怎么样的联系频率和内容是最舒适的。并且根据交流效果进行动态调整,尤其是巧妙了解孩子的考试周、学生活动、实习实践等安排,根据孩子状态精准把握联系尺度。
面对孩子离家求学后的心理落差,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徐晓虹教授为家长们提供了专业的调适建议。徐晓虹指出,吴女士的情绪反应是家庭生命周期转型中的典型应激表现。突然而仓促的离别打破了她对“仪式性送别”的心理预期,强化了失控感。徐晓虹建议,吴女士需要逐渐意识到,适度“放手”不是爱的削减,而是亲子关系向成人间相互支持转型的必然过程。对于李女士的案例,徐晓虹分析,从心理学与社会学视角看,李女士持续失眠和情绪低落是典型的“空巢综合征”。
这反映了家长在家庭生命周期转型阶段面临的深层适应挑战。作为单亲母亲,她长期将自我价值绑定在母亲角色上,一旦孩子离家,容易导致自我认同断裂,产生角色真空和丧失感。徐晓虹建议李女士逐步拓宽社会联结与意义来源,重建属于自己的生活叙事。对于那些孩子在较远地方求学的家长,高校辅导员建议可以试着把关注重心放在爱人和自己身上。可以重新拾起之前因关注孩子学业而放弃的个人爱好,或者发展一些新的爱好,以此填满空闲生活。“这也是和爱人重新体验‘二人世界’的良好时机,出现失落心情时相互支持。”徐老师补充道,“也可以通过重新装修房子、改变布局,来营造一种开启新生活的温馨氛围,让‘空巢’变‘爱巢’。”
当然,因子女求学离开而致空巢式分离焦虑的情况因人而异,并不是人人都有。有的父母对此比较淡定,甚至开始畅想接下来自己的生活如何安排。沈女士已经提前体验过和女儿异地相处的感受了。这次女儿考到在杭州的大学,目前没什么分离焦虑。沈女士的女儿是一名艺术生,高三第一个学期都在杭州画室集训,因为时间紧张,一次都没回过家。“高中开始女儿就住校了。她到杭州求学,加上我本身工作比较忙,还时常要出差,所以见面时间更少。这次女儿考到了杭州的高校,所以我没有特别焦虑。”记者采访的另一位妈妈徐女士家里还有个二宝,儿子即将去武汉读大学,小女儿即将读五年级。“多少有点不舍,但我觉得儿子嘛,走远点也没什么,而且身边还有个小的,说实话我有时候还觉得松了口气。”徐女士笑着说,之前要管两个孩子,自己的时间被压缩得很少,接下来应该会多一些时间,可以考虑安排点自己喜欢的活动了。
周女士的女儿在国外留学,她对“提前空巢”没有太多排斥感。她身边的朋友建议她再生一个孩子,但她认为不如提升自己。女儿出国后,周女士报名学习心理学,她说:“我倒觉得不是‘空巢’,而是新的人生阶段。”看着张女士的儿子从每月回家一次到大二只有寒暑假才回来,她和丈夫的心态越发平稳:“孩子上大二之后明显忙了许多,有时候给他打电话也接不到。”“可能到了大三,会去参加实习、社会实践项目什么的,寒暑假回家的天数也会越来越少的。我和他爸爸的心态也放稳了,他不回家,我们过年过节就出去旅行,都要过好自己的生活。”
正如宁波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徐晓虹教授所希望的,更多家长能够适应家庭发展转型时期变化,尽早规划、提前衔接,满怀希望目送孩子独立成长的背影,同时开启家长自己崭新的人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