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18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陈卓仪)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杨振宁与香港有深厚渊源,他曾在1997年接受香港中文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曾在香港居住多年,更将诺贝尔奖捐赠给港中大。
“1997年7月1日清晨零时,我有幸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参加了回归盛典。”杨振宁在个人文集《曙光集》中曾写到自己见证了香港回归的历史时刻。
杨振宁的妹妹杨振玉撰文回忆,上世纪60年代,大哥几次和父母及弟妹团聚,地点都是在香港。
杨振宁与港中大结缘半个世纪,1964年应邀为港中大演讲后,经常到访并担任教研工作,历任荣誉教授、博文讲座教授、数学科学研究所所长、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
据港中大公开资料显示,杨振宁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1964年12月应邀在港中大作公开学术演讲,长达一小时,场内满座,场外数千人。
港中大18日发文敬悼杨振宁。校长卢煜明表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人,更是一位和中大有深厚渊源的良师。杨振宁教授在物理学领域成就卓越,对中大学术发展贡献良多,对中大师生,特别是年轻后辈关怀备至,总是循循善诱、倾囊相授。
杨振宁。香港中通社图片
杨振宁于1997年获中大颁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背后也藏著一个故事。港中大很早便提出授予荣誉理学博士学位,但杨振宁婉拒了,因为不愿行英国的礼节——向英籍校监鞠躬。
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港中大校监改由中国学者担任;刚做完心脏搭桥手术的杨振宁,这时才回到香港的学位颁授典礼。
1999年,杨振宁将包括诺贝尔奖在内的许多奖项、文章、信札、手稿慷慨捐赠予中大,大学于2002年设立杨振宁学术资料馆收藏这些珍品。中大已将馆内藏品数码化,开放予公众、学者及研究人员浏览。
在公开的相片集中,杨振宁多次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生日宴会,他与家人也曾沙田、北角等地留下合影。据一家在沙田的照相馆回忆,杨振宁非常亲和,为照相馆的招牌题字,也不介意他和家人的照片摆放在店内。
杨振宁的妻子翁帆2021年在文集《晨曦集》增订版序言中,回忆过去十多年在香港的日子:“那些年,我们走遍了香港的山山水水。”文章提到杨振宁总说在香港不开车的话会错过太多的美好,还提到两人曾开车到太平山顶、上大帽山,到石澳村看海,有时在赤柱的大排档喝一杯冷饮,有时在浅水湾大酒店喝个英式下午茶。
杨振宁曾多次出席香港高校组织的学术交流活动,开讲座。2011年,杨振宁出席香港浸会大学举办的论坛,分享创意的三部曲是好奇、勇气和投入,而传统教育并不是科学创新的拦路虎,扎实的基础却是成功的垫脚石,希望亚洲人不要排斥传统的教育方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