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大陆通缉的台军麻烦大了
【被大陆通缉的台军麻烦大了】2025年10月11日,厦门市公安局以雷霆之势发布18份通缉令,直指台军“军情局”“资通电军”“政治作战局心理作战大队”等核心“台独”机构成员。这份名单公布了前军情局高官、资通电军现役黑客及台军“心战大队”18名骨干的真实信息,精准打击撕碎“台独”伪装,通过金融封锁等组合拳让台军“暗黑部队”陷入危机。通缉令是对“台独”全链条打击,名单含策划“台独水军”的军情局中校及攻击大陆国防系统的资通电军成员,大陆执法机构固定完整证据链。精准打击引发连锁反应,台湾公股银行升级系统,台军退役军人王定宇被拒贷,“资通电军”实施别名识别制度暴露恐慌。通缉令在金融领域杀伤力尽显,全球反洗钱机制与大陆联动,将通缉对象纳入黑名单,自10月11日以来,涉及“台独”分子的跨境转账被冻结比例激增300%,多国协作下其空壳公司、虚拟货币账户接连暴露,新加坡等国银行成突破口,国际协作形成大网,美国多家西方银行也将涉案对象列入观察名单。
台军“资通电军”号称“第四军种”,实则技术能力堪忧。大陆安全团队通过溯源分析发现,其攻击手段存在三大致命漏洞:制作的分裂言论诱饵文档,使用台湾地区IP地址和繁体字特征,极易追踪;
多名成员在Facebook、Line等平台炫耀军职身份,成为锁定目标的关键线索。这种低级操作导致大陆在6月即完成对20名资通电军成员的通缉,并在10月进一步掌握“心战大队”250余名成员的详细资料。更讽刺的是,台军前“参谋总长”李喜明曾承认,将网络作战、情报、电子战部队强行合并的“资通电军”,实际战斗力远低于独立运作时期。
通缉令引发的国际反应超出台当局预期。美国虽持续对台军售,但在司法协作层面保持距离。多家跨国企业开始审查与台军相关的业务往来,避免触犯大陆《反分裂国家法》与《国际刑事司法协助法》。欧洲议会通过决议,要求成员国银行不得为通缉对象提供金融服务;日本则悄悄撤下台当局“认知作战”项目的资金支持。在东南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要求本地银行对台湾地区高风险账户进行二次审查,导致多名台军“心战大队”成员的海外账户被冻结。泰国反洗钱办公室更直接扣押一批试图通过珠宝走私转移资产的台军人员。这种国际协作让“台独”分子发现,所谓“国际支持”在法律利剑面前不堪一击。
这种法律威慑正在改变台军内部生态。据台军“心战大队”内部文件显示,自通缉令发布后,该部队申请退役人数激增40%,新兵招募计划仅完成目标的15%。更耐人寻味的是,台防务部门在2025年防务报告书中,对“军情局”“电展室”等核心情报单位只字不提,暴露其心虚本质。
这场精准打击标志着大陆对台策略的重大升级。过去主要通过军事威慑、经济制裁等手段,如今通过法律武器实现。
正如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所言:“只要亲属未涉案,大陆不会随意追究。”这种区别对待策略,既压缩“台独”分子的生存空间,又为迷途者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而赖清德之流若继续执迷不悟,等待他们的必将是法律与历史的双重审判。
当18份通缉令跨越海峡,当银行账户接连冻结,当国际大门逐一关闭,“台独”分子终于发现:他们引以为傲的“地理隔绝”在法律面前不堪一击,他们依赖的“外部支持”在现实利益前迅速瓦解。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在改写两岸关系的底层逻辑——统一的底线不容触碰,分裂的成本终将高到无法承受。正如环球时报的评论:“通缉只是序章,统一靠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