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0月18日电 题:渠道、地底...... 香港环保署以实际应用需求推动创新研发
香港新闻网记者 梁嘉轩
网状网路多地形采样机器人队。香港新闻网记者 梁嘉轩摄
一辆辆配备著各类传感器和履带的机器人在路上排著队行走,它们可以深入渠道作业,无需受缆线或操作人员位置的限制,工作范围较为弹性。
香港环境保护署总环境保护督察梁国荣接受中通社记者访问时介绍,连同人工智能(AI)环境空气滋扰侦查机器狗、无人潜水艇、探地雷达等设备,它们都是环保署自主研发或率先引进采用、用于提升日常工作效率的科技工具。
其中,文章开首提及的是网状网路多地形采样机器人队,网状网路亦即智能家居常见的MESH组网技术,通过中枢设备,实现如同运动员接力般的无线信号传输。
“当一台机器人讯号开始衰减时,下一台机器人即可以从该地点起延续讯号,使得整个机械人团队能够突破远距离及地形的限制,进而克服许多特殊环境。”梁国荣说。
这些机器人配备机械臂,能收集固体和液体样本,并在各种地形上运行。狭窄且无网络覆盖的渠道是机器人队“大展身手”的场景。梁国荣介绍,机器人队曾成功侦查出元朗市某大厦的污水错驳,协助搜集证据,最终成功检控。
此外,为减低前线人员在作业或执法期间暴露于风险中,环保署于2023年开始研发人工智能环境空气滋扰侦查机械狗,其最大的特点是可以自主独立运作。梁国荣说:“我们的AI机器狗不需要人员盯著它工作,而是真正的‘无人狗’。”
人工智能环境空气滋扰侦查机器狗。香港新闻网记者 孙晋欣摄
AI机器狗配备了先进的气体感测器和电脑视觉系统,可连续测量空气中的气体、自动避开路障前进及自主气源跟踪,其AI可以运算分析空气中的污染物,从而以自动推测空气污染的源头和活动。
记者亲眼目睹AI机器狗“嗅觉”的敏锐,离采访地点约20米处设有公厕,虽然人类并不能嗅到任何味道,但机器狗却能辨识出此类设施特有的化学气体。
探地雷达。香港新闻网记者 孙晋欣摄
除了深入各类地面或渠道中的平面,“遁地”乃至水中亦有相应的探测设备。其中,环保署的探地雷达,不用开挖路面,亦能追踪地下污水渠道的路线及渗漏情况,呈现出清晰的3D图像及扩增实境,助执法人员了解地下废水源、非法接驳等地下结构;署方近年引入采样无人潜水艇,除了用于监察水质,更能在错综复杂的渠道内调查污染源头。
采样无人潜水艇。香港新闻网记者 孙晋欣摄
提高执法效率、保障作业人员安全是采用创新科技的主要目的,梁国荣说:“我们是看过市面上没有相应的解决方案,或现有的解决方案无法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才会自己研发。”事实上,香港山多、渠道多的独特地理特征,让特区政府不同部门会有相似的需求,因此环保署亦有机制,共享研发成果,确保资源得到妥善乃至最佳化的运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