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人生!清华大学发文悼念杨振宁 “杨-米尔斯理论”惊艳世界,享年103岁!!
创始人
2025-10-18 15:04:46
0

清华大学发文悼念杨振宁

  【清华大学发文悼念杨振宁】10月18日消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清华大学发文悼念:杨振宁先生的一生,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宁拙毋巧,宁朴毋华”是他的治学态度,也是他的人生态度。正如他钟爱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杨振宁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一部闪耀在人类群星中的千古篇章。那是一张摄于1954年的黑白照片。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午后阳光斜斜地洒落,杨振宁有些拘谨地坐在沙发上,对面是那个早已成为传奇的名字——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他们讨论着统计力学中一个棘手的问题,这是两位跨越时代的物理学家之间为数不多的直接交流。那时,杨振宁32岁,已在物理学界崭露头角;爱因斯坦75岁,正走向生命的尾声。谁也不会想到,半个多世纪后,这位年轻的中国物理学家,将在物理学的万神殿中,获得与那位传奇比肩的位置。如今,杨振宁以103岁高龄走完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回望这段跨越世纪的旅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科学巨匠的学术足迹,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高。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当他降生时,爱因斯坦已因广义相对论名满天下。那是一个物理学黄金时代的开端,也是中国积贫积弱的年代。他的父亲杨武之是中国最早的数学博士之一,在杨振宁还未识字时,就已在他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1938年,年仅16岁的杨振宁以惊人成绩考入西南联合大学,先学化学后转物理,师从吴大猷、王竹溪等大家。

  在昆明的艰苦环境中,物理系的教室是铁皮屋顶,下雨时雨点敲打屋顶的声音如此之大,以至于老师不得不停下讲课。但正是在这里,杨振宁打下了坚实的物理学基础,也培养了他对物理学的独特审美——一种对理论结构之美的敏锐感知。

  1945年,杨振宁赴美留学,在芝加哥大学师从“氢弹之父”泰勒。他的博士论文做得并不顺利,曾自嘲是“一个奇异的单数”——那些最聪明的同学总能找到巧妙的方法解决难题,而他则常常陷入困境。然而,正是这种“奇异的单数”特质,让他选择了那些最根本、最困难的问题。他后来回忆道:“我思考问题比较慢,但正因如此,我能够看到那些聪明人可能错过的东西。”

  1956年,那个让杨振宁名垂青史的时刻到来了。他与李政道一起,对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宇称守恒定律发起了挑战。在弱相互作用中,宇称可能不守恒?这个想法如此大胆,以至于当时几乎所有物理学家都认为他们疯了。

  泡利,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甚至打赌:“我不相信上帝是个弱的左撇子。”

  但杨振宁和李政道没有被权威吓倒。他们仔细研究了所有相关实验,发现了一个惊人事实:在弱相互作用中,竟然没有任何实验证据支持宇称守恒!他们提出了几个验证实验方案,其中之一由吴健雄完成。1957年初,结果出来了——宇称在弱相互作用中确实不守恒!消息传出,物理学界震动。从提出理论到获得诺贝尔奖,仅仅用了一年时间,这在诺贝尔奖历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与宇称不守恒相比,杨振宁的另一项成就——杨-米尔斯理论,有着更加深远的影响。

  1954年,杨振宁与米尔斯合作,提出了非阿贝尔规范场理论。这一工作刚开始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甚至被一些物理学家认为是“美丽的数学游戏”。但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显示出惊人的生命力。今天,杨-米尔斯理论已成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基石。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电磁相互作用,都可以用杨-米尔斯理论来描述。如果没有这一理论,我们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将仍停留在原始阶段。

  诺贝尔奖得主弗里曼·戴森评价道:“当21世纪的子孙们回顾今天的科学时,他们会把杨振宁与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并列。”

  杨振宁与爱因斯坦的交往不多,但精神上的联系却异常紧密。在普林斯顿的17年间,他们有过多次交谈。杨振宁后来回忆,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直觉非常深刻,尽管那时他的研究方向已远离主流物理学有趣的是,两位物理大师都对理论的美学价值极为重视。爱因斯坦曾说:“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世界居然是可以理解的。”杨振宁则多次强调,理论物理学中的审美判断在科学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1979年,在爱因斯坦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杨振宁发表演讲,引用了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他说,这既适用于爱因斯坦,也适用于所有在孤独中探索真理的科学家。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他自身的写照——在常人难以理解的抽象世界里,独自追寻着宇宙的奥秘。

  2017年,95岁的杨振宁放弃了美国国籍,恢复中国公民身份。这一决定,引来各种解读。但对了解他的人来说,这并不意外。早在1970年代,中美关系刚出现缓和迹象时,杨振宁就成为首批访华的海外华人科学家之一。他见到了周恩来,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此后数十年间,他利用自己的声望和资源,为中国物理学界搭建了与世界的桥梁。帮助建立清华高等研究中心、创办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促成中国多个实验室与国际顶尖机构的合作......

  杨振宁曾将自己的心路历程与英国作家吉卜林的诗句相对照:“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它们永不交汇。”但他用自己的生命证明,东西方不仅可以交汇,还能在交汇中产生绚丽的火花。

  杨振宁能与爱因斯坦比肩吗?

  从科学贡献的角度看,杨振宁的杨-米尔斯理论,与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同为20世纪理论物理学的巅峰之作。爱因斯坦重构了我们对时空和引力的理解;杨振宁则为描述所有基本粒子及其相互作用提供了数学框架。

  从历史地位看,杨振宁是继牛顿、麦克斯韦、爱因斯坦之后,为物理学基础理论做出最深远贡献的物理学家之一。在有些物理学家的排名中,他甚至进入前10,超过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但或许,这样的比较本身就不甚重要。重要的是一位中国科学家,在战乱中成长,远渡重洋,最终站在了人类知识探索的最前沿。他的故事告诉世人,中国人不仅能够掌握西方发展起来的科学,还能为人类科学做出原创性、奠基性的贡献。2000年,《自然》杂志评选过去一千年中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全球仅有20多人入选,杨振宁名列其中,而且是唯一仍在世的物理学家。

  晚年杨振宁在清华园定居,依然保持着对物理学的热情。94岁高龄时,他还在《中国物理快报》上发表论文。他喜欢在黄昏时分散步,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有学生曾看见他独自站在科学馆前,凝视着那块刻着“科学之道”的石碑。

  有人问他,如何看待自己的 legacy(遗产)?他沉吟片刻,说:“我不喜欢想这些。我只是一直在做我认为重要的工作。”2015年,杨振宁在接受采访时被问及:“如果可以,你想对年轻的自己说什么?”他答道:“我会告诉他,继续走你的路,不要被别人的评价所左右。物理学是美丽的,值得你奉献一生。”

  2022年,杨振宁迎来百岁寿辰。他发表了题为《黄昏的晚霞》的演讲,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但他稍作改动:“夕阳无限好,晚霞更灿烂。”

  如今,这位跨越世纪的科学巨匠已与我们告别。但他的科学遗产,他连接东西方的努力,他对中国科学事业的贡献,将如他钟爱的物理学定律一样,永恒地影响着这个世界。在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漫长旅程中,有一些人如北斗星辰,为后来者指引方向。杨振宁,正是这样一颗恒星——从安徽合肥到云南昆明,从芝加哥到普林斯顿,最后回到清华园,他完成了一个时代的闭环,也照亮了科学超越国界的光芒。

  他的生命轨迹,恰如他曾经描述的理想理论:“沉浸在永恒的神秘与美丽中”。而他的传奇,将与他所揭示的物理定律一样,穿越时间,永世长存。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