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诈园区小黑屋墙上沾满血手印
【电诈园区小黑屋墙上沾满血手印】近日,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开庭审理的徐发启(徐老发)案,将公众视线再次拉向缅北果敢地区。这起涉及诈骗、故意伤害、非法拘禁等七项罪名的案件,不仅揭露了跨境电诈犯罪的狰狞面目,更通过小黑屋内触目惊心的血手印,让世人看清了“人间炼狱”的真实模样。在徐老发控制的“盛源集团”诈骗园区内,小黑屋是惩戒“业绩不达标”电诈人员的标配。这些密闭空间里,墙壁上布满血手印、指甲刻痕和用血写下的“救救我”“想回家”等字样。一名回流人员卿某的遭遇令人发指:因业务不熟练,他被管理人员用竹片反复抽打,手筋被挑断,伤口化脓后骨头暴露;另一名受害者邱某因拒绝服从,小拇指被剁下,断指被泡在罐中示众,伤口感染导致骨头腐蚀。更骇人的是,2024年公安机关在徐老发控制的包包寨园区发现一具中国籍男子遗体。由于尸体被销毁,专案组历时数月,通过1.8万小时视频资料解析和生物检材比对,才锁定犯罪嫌疑人。这起故意伤害致死案,暴露出电诈园区“以暴力维系犯罪”的底层逻辑——从殴打、电击到剁指、杀人,暴力程度随业绩压力层层升级。徐老发的“盛源集团”之所以能成为缅北新兴电诈势力,与其“以诈养兵、以兵护诈”的模式密不可分。2019年,他勾结金主成立诈骗集团,通过虚假投资理财等手段实施犯罪;2021年,为满足扩张需求,他掌控“新平街民兵队”,组建400余人的武装力量,为14个规模化诈骗园区(总面积22万平方米)提供暴力庇护。这种“军阀式”运作使犯罪集团形成严密层级:集团总部统筹资金,园区管理层负责人员控制,小组长实施具体诈骗,底层人员则被剥夺人身自由。据供述,徐老发每月从场地租金、人头费、安保费中攫取巨额利益,其子女在果敢过着豪车、名表、定制枪械环绕的奢靡生活。而底层电诈人员却面临“业绩不达标即体罚”的生死考验——有人因拒绝诈骗亲友被十余人围殴后失踪,有人因试图逃跑被关进铁笼吊在房梁,吃喝拉撒全在其中。
2023年9月,公安部部署重庆市公安局对徐老发集团开展专案侦查。面对“连犯罪头目长相都不清楚”的困境,专案组通过资金流、信息流追踪,逐步揭开犯罪网络:该集团涉及电信网络诈骗案件3400余起,涉案金额超11亿元,同时涉嫌走私、贩毒等犯罪。
2024年1月,在公安部统一指挥下,中缅执法部门展开国际合作。专案组4次冒着战火深入缅北果敢,与缅方联合勘查现场、提取生物检材。最终,徐老发在缅甸被捕并移交中方,其骨干成员相继落网。2024年8月,案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2025年10月一审开庭,标志着这股新兴电诈势力被彻底摧毁。
徐老发案暴露出跨境电诈犯罪的两大趋势:其一,犯罪集团与地方武装深度绑定,形成“诈骗收益-武装扩张-更严密控制”的恶性循环;其二,犯罪手段从单纯的经济剥削升级为系统性暴力压迫,小黑屋内的血手印、断指罐、铁笼等,成为控制人员的“恐怖工具”。
这种“产业化暴力”不仅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更对受害者身心造成不可逆伤害。据统计,2025年我国公安机关已抓获5.3万余名涉诈回流人员,其中70%通过虚假招聘被骗出境。他们中有人被拔掉指甲、砍断手指,有人因长期囚禁患上精神疾病,有人甚至被迫参与犯罪,成为加害者。
徐老发案的侦破,是中国与缅甸、泰国等国深化警务合作的成果。2025年,三国召开联合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第二次部级会议,达成全面清剿电诈园区、铲除犯罪土壤的共识。这表明,打击跨境电诈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治理”,从“打击团伙”延伸至“摧毁生态”。
然而,犯罪分子的转移能力不容小觑。随着缅北规模化园区被铲除,大批涉诈人员流向缅甸妙瓦底等纵深地带。对此,公安机关正通过技术手段升级(如解析电子数据、追踪资金流向)和国际合作深化(如建立联合执法机制),构建“天罗地网”。
小黑屋内的血手印,是受害者对自由的最后呐喊,也是文明社会对野蛮犯罪的控诉书。当徐老发这样的“电诈军阀”被押上审判席,当3400余起案件的真相被揭开,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法律的胜利,更是人性的觉醒——任何以暴力、欺诈为手段的犯罪,终将在人类追求公平正义的进程中灰飞烟灭。这起案件警示我们:防范电诈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文明问题。唯有持续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公众反诈意识、完善法律惩戒体系,才能让“血手印”成为历史,让“回家路”不再漫长。正如专案组民警所言:“我们追查的不仅是犯罪,更是每一个被困者的尊严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