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岁抗癌博主“山西小赵”离世
【37岁抗癌博主“山西小赵”离世】10月15日上午9时,山西太原某医院病房内,37岁的抗癌博主“山西小赵”赵彩文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折磨下,永远闭上了眼睛。他的妻子张俊香在病床前紧握丈夫的手,泪水浸透了口罩。次日,她通过“山西小赵”的抖音账号发布讣告:“愿天堂无病痛,从此你长眠,我常念。”这条消息迅速引爆网络,1.8万粉丝在评论区点燃蜡烛,无数人被这场持续四年半的生命之战所震撼。
赵彩文的人生剧本,本是一个底层青年逆袭的励志故事。他自幼丧母,由父亲种地拉扯长大,初中毕业后靠装修谋生,每日在粉尘中挥汗如雨。2015年,他与邮政员张俊香相识并结婚,两人攒钱买了代步车,在县城付了房子首付,憧憬着添个孩子组建完整家庭。
然而,2021年的一天,赵彩文干完活后突发腰痛,起初以为是劳累所致,直到深夜疼得无法忍受才去急诊。血项检查的异常结果揭开了残酷真相: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医生预判若不及时干预,生存期仅剩3个月。这个曾多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健壮汉子,怎么也想不到自己会与“绝症”挂钩。更令人揪心的是,有线索指向这场病或与新婚房装修时的甲醛超标有关——缺乏环保意识的他们,无意间为健康埋下了隐患。
确诊消息如晴天霹雳,但张俊香的选择没有丝毫犹豫。她辞去稳定的邮政员工作,卖掉了夫妻俩苦心攒钱买下的房子和车子,借遍了所有亲友,把病房当成了新的“家”。为了省钱,她舍不得租房子,公公来陪床时,她就只能在医院过道的椅子上凑合一晚。
70多岁的老父亲成为这场战役中最沉默的战士。他在工地做苦力,下工后还要捡废品换钱,只为多凑一点救命钱。2021年8月,老人成为儿子的造血干细胞供体,在北京的移植手术台上,用血脉延续着生命的希望。而赵彩文自己,也始终以乐观对抗绝望。2021年8月19日,他戴着口罩、头绑绷带躺在病床上,发布了第一条抗癌视频:“手术很顺利,会努力加油。”镜头里的他总带着笑意,把“坚强”刻进了每个艰难瞬间。
四年多的治疗路上,这个家庭经历了太多次生死考验。第一次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病情曾稳定两年,饭后散步成了夫妻俩最珍贵的享受。但命运的考验从未停止:穿刺治疗的痛苦、四次严重的排异反应、反复的感染,让这个家庭一次次被推向悬崖边缘。
2023年10月,复发的噩耗传来,意味着此前的努力和花费几乎付诸东流。医生给出的唯一希望是第二次移植,这让早已负债累累的家庭再次坠入深渊。即便如此,他们仍在咬牙坚持。2025年9月3日,赵彩文接受了第二次造血干细胞移植,但这次,奇迹没能降临。进入2025年,他的身体急转直下,免疫系统彻底崩溃,遭遇了“突破性毛霉菌血症”——真菌长驱直入血液肆虐。医生们用尽了所有强力抗真菌药物,却因身体产生耐药性而束手无策。短短几天内,全身性真菌感染引发多器官衰竭,最终带走了他的生命。
在生命的终点,赵彩文展现出了令人动容的尊严。他生前最放不下的,是那笔3.8万元的医院欠款。这个一生不愿亏欠别人的汉子,即便在弥留之际仍反复念叨:“不能欠着医院的钱。”就在家人被悲痛和债务焦虑笼罩时,山西省红十字会“博爱助医”项目紧急拨付的5万元救助金,在他离世24小时后打入了医院账户。这笔“迟到”的善款不仅结清了所有费用,医院减免部分杂费后剩余的1.37万元,还被原路退回给了张俊香。
“从不后悔曾经的付出,也不遗憾陪丈夫走过的每一步路。”张俊香在讣告中关闭了所有捐款通道,声明不再接受任何援助,在巨大的悲痛中保持着最后的体面。她感谢了山西省红十字会、医院以及所有施以援手的网友和粉丝,承诺会带着丈夫的希望好好生活,把这份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赵彩文的离去,在网络上引发了关于癌症、医疗与家庭支持的深度讨论。有网友指出,中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450万,像赵彩文这样的普通家庭,往往在“治病”与“生活”之间艰难抉择。他的故事暴露了医疗保障体系的痛点:尽管有医保报销,但进口药、抗排异药物等自费部分仍让许多家庭倾家荡产。
同时,这场生命之战也展现了民间互助的力量。赵彩文患病期间,网友通过直播打赏、土特产购买等方式筹集了部分资金;山西省红十字会的快速响应,更体现了社会救助体系的温度。正如一位医疗从业者评论:“赵彩文的案例证明,抗癌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需要完善医保、商业保险、慈善救助的多层次保障,才能避免更多家庭‘人财两空’。”
赵彩文走了,但他留下的117条视频里,那个从“帅小伙”变成“小老头”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抗癌的每个瞬间。他与张俊香的故事,不仅诠释了爱情最本真的模样,更让人们看见普通家庭在大病面前的坚韧与尊严。这场耗时四年半的生命之战,最终以遗憾落幕。但那些一起为指标好转欢呼的时刻,那些互相支撑着熬过黑夜的瞬间,早已成为生命中最珍贵的印记。正如张俊香所说:“爱不是互相凝望,而是一起朝着同一个方向眺望。”愿天堂没有化疗针与排异痛,而这份在苦难中绽放的深情,终将温暖更多前行的路。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点燃蜡烛时,不仅是在悼念一个生命的逝去,更是在致敬所有在绝境中依然选择勇敢的普通人——他们用行动证明:生命的价值,不在于长度,而在于深度;爱的力量,不在于承诺,而在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