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包装“撞脸”伊利 被判赔500万
【蒙牛包装“撞脸”伊利 被判赔500万】一款是伊利2006年推出的“金典”纯牛奶,一款是蒙牛2023年底上市的“精选牧场”纯牛奶——同样的绿白配色,相似的牧场插画,让消费者直呼“傻傻分不清”。2025年10月17日,备受关注的伊利诉蒙牛不正当竞争纠纷案终于尘埃落定。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二审驳回双方上诉,维持原判,判令蒙牛公司立即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伊利公司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500万元。这场持续近两年的包装“撞脸”官司,揭开了乳业双雄在行业增速放缓背景下的激烈竞争。而这已是蒙牛近十年来第三次因包装侵权问题与伊利对簿公堂,累计赔偿金额已超过800万元。
引发争议的两款包装相似度究竟有多高?根据法院判决书的描述,这种相似几乎是“全方位”的。伊利“金典”牛奶2020年8月推出的新款包装采用“乳白色底色+墨绿色元素”配色,正面左上方为墨绿色底框配白色字体。蒙牛2023年底推出的“精选牧场”牛奶不仅采用了相同的配色方案,连“纯牛奶”字样及净含量标注的字体、颜色与位置都如出一辙。更引人注目的是,两款产品右侧插画均以绿渐变草原为底,搭配奶牛、牧场等元素且风格相近。而蒙牛公司未在包装正面突出“蒙牛”主商标,仅在侧面小字标注,这一细节成为法院认定混淆可能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庭审中,双方围绕包装装潢的显著性、近似性及混淆可能性展开了激烈辩论。伊利公司提交的证据颇具说服力:全国20个地区的公证取证材料显示,两款产品常被商超并排堆放。第三方调查数据显示,82.6%的受访者认为两款包装“相似”,83.9%的受访者认为两者存在关联关系。电商平台截图亦显示,有消费者将“精选牧场”误认为“金典”,部分代理商不得不特别标注“不是金典”以作区分。蒙牛公司则提出三重抗辩理由,主张绿色、矩形包装、奶牛牧场图案等均为乳制品行业通用设计元素,“精选牧场”品牌自2014年起即开始运营,包装设计属于自有风格延续。
南京中院和江苏高院在审理中均强调,商品包装装潢的比对应聚焦发挥识别作用的主要部分,而非立体六面全面比对。江苏高院在判决中指出,虽然奶牛、牧场、花草、绿色等为行业常见元素,但各元素的具体表达方式、排列布局及色彩搭配所形成不同的设计风格及效果。“金典”包装作为图案、色彩与文字排列组合形成的整体,具有显著性和识别性。法院认为,蒙牛公司将商品包装装潢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拆分,分别评述通用性,并得出伊利公司主张的商品包装装潢缺乏显著性的结论缺乏依据。
这并非蒙牛首次因包装侵权问题与伊利对簿公堂。2016年,伊利公司“QQ星”起诉蒙牛公司“未来星”不正当竞争,法院判决蒙牛停止侵权,并承担215万元的经济赔偿和合理开支费用。2023年,伊利起诉蒙牛旗下的现代牧业公司,认为其“现代牧业纯牛奶”商品包装、装潢构成不正当竞争。一审开庭后蒙牛公司更改商品包装、装潢,并支付补偿款98万元,双方和解结案。加上本次的500万元赔偿,蒙牛近十年来因包装侵权问题向伊利支付的赔偿总额已超过800万元。
这场包装侵权纠纷的背后,折射出中国乳业已实质性进入红利见顶阶段的现实。2024年全国牛奶总产量4079万吨,同比下降2.8%,为2017年以来首次负增长。与此同时,2024年全国乳制品进口量280.51万吨,同比下降9.24%,连续三年下滑。在这种行业背景下,伊利和蒙牛的业绩均承受压力。2025年上半年,伊利营业收入为619.33亿元,同比增长3.37%;蒙牛营收为415.67亿元,同比下滑6.95%,双方体量差距已拉开至约200亿元。曾经依靠规模扩张轻松盈利的时代已然落幕,包装侵权背后的创新乏力与增长焦虑,成为中国乳业必须直面的现实。
法院的此次判决,向市场传递了明确信号:在行业竞争从“规模驱动”转向“价值驱动”的过程中,司法将对“创新缺位下的竞争捷径”给予否定。对蒙牛而言,500万元的赔偿款并非大数目,却让市场重新审视其品牌商誉和产品塑造能力。曾经旗鼓相当的两家乳企,如今差距逐渐拉大。业内人士分析,乳业的真正出路在于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通过技术创新挖掘功能需求,通过品类延伸创造消费场景。只有开发新产品、优化品种结构、扩大消费市场多措并举,才能真正走出行业的周期困境。随着终审判决的下达,超市货架上并排摆放的绿白包装牛奶即将迎来改变。蒙牛必须立即停止使用涉案的“精选牧场”包装。
这场持续近两年的包装纠纷,最终以500万元的赔偿画上句号,但它所揭示的行业问题远未结束。当乳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创新而非模仿,才是企业立足的根本!
对于消费者而言,未来在超市选购牛奶时,或许不再需要仔细辨认那些“傻傻分不清”的绿白包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