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银行出手 长期不动账户将被清理
【多家银行出手 长期不动账户将被清理】10月15日,自本月起,全国超30家银行同步启动“清卡行动”,对长期不动账户实施集中管控甚至销户处理。这场波及数亿用户的金融系统大扫除,正在重塑个人账户管理规则。在这场清理风暴中,各家银行对“长期不动账户”的认定标准呈现显著差异。以兴业银行为例,自10月15日起,该行将账户余额从100元调降至10元以下,且连续365天无主动交易、未绑定贷款或理财业务的个人结算账户纳入管控范围,金融社保卡、公积金卡除外。而中国银行新疆分行则将标准定为“6个月无交易且余额≤100元”。“我们通过大数据分析发现,余额低于10元的账户使用率极低,但维护成本却占系统资源的30%以上。”某股份制银行科技部负责人透露。这种差异化的标准背后,是银行对成本控制的精准计算。据中国银行研究院测算,每维护一个“沉睡账户”,银行每年需承担约12元的系统运维成本,全国范围内此类账户总量已突破2亿个。银行此轮清理行动的核心逻辑,在于破解“资源错配”与“风险积聚”的双重困境。广东顺德农商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其待清理的“零余额久悬账户”中,62%存在信息缺失问题,41%曾被不法分子尝试用于非法资金流转。更令人震惊的是,天眼查数据显示,2024年小微企业司法案件中,17%涉及被非法利用的“僵尸账户”。“这些账户就像金融系统的定时炸弹。”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指出,长期闲置账户不仅占用服务器空间,更可能成为电信诈骗、洗钱等违法活动的温床。2025年7月,湖北大悟农村商业银行在清理单位结算账户时,就发现某贸易公司账户在沉睡3年后突然出现异常资金流动,最终协助警方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的诈骗案。
面对可能引发的用户不满,银行普遍采取“缓冲期+多渠道提醒”策略。交通银行自7月起对连续两年无交易的零余额借记卡实施销户,但提前三个月通过短信、APP推送等方式通知用户。北京农商银行则设立“白名单”机制,对社保、公积金等民生类账户予以豁免。
“我们理解用户对账户的情感依赖。”广发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该行针对非实名账户的清理工作,专门开通了线上身份核验通道,用户通过人脸识别即可完成账户激活。这种“科技+温度”的服务模式,有效降低了用户流失率——数据显示,采取预警措施的银行用户投诉量较简单销户模式下降67%。
这场清理风暴折射出银行业深层次的战略转型。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全国个人银行账户数量达145亿户,人均持有账户6.3张,但其中38%的账户过去三年未发生任何主动交易。
“银行正在从‘跑马圈地’转向‘精耕细作’。”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分析称,通过清理低效账户,银行可以释放系统资源用于提升活跃账户的服务质量。以南京银行为例,该行在清理“一人多户”后,将节省的服务器资源用于升级手机银行APP,使转账成功率从92%提升至98.7%。
监管层面对此轮清理行动持明确支持态度。2024年10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启动“沉睡账户”提醒提示专项工作,要求银行对五年未动账账户进行身份核验。2025年新实施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进一步明确,银行有权对长期不动且信息缺失的账户采取限制措施。
“这是金融系统自我净化的重要举措。”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银行可以更精准地识别高风险账户。目前,中国银联联合商业银行推出的“一键查卡”功能已覆盖全国主要银行,用户可实时查询名下所有银行卡状态,有效防范“被开户”风险。
面对这场金融系统大扫除,普通用户该如何应对?专家建议采取“三步走”策略:定期盘点:每季度通过云闪付APP“一键查卡”功能核查账户状态;主动激活:对仍有使用需求的账户进行一笔小额交易(如充值1元话费);分类处置:将长期不用的Ⅱ类、Ⅲ类账户降级为休眠状态,保留1-2张常用Ⅰ类账户。
“账户管理本质上是个人金融安全的防火墙。”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田勇提醒,用户应摒弃“多开卡更安全”的误区,定期清理闲置账户,既降低个人信息泄露风险,也避免因账户被盗用而承担法律责任。当最后一批“沉睡账户”在系统中被标记为“已清理”,这场持续数年的金融系统大扫除终将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启示远未结束——在数字化时代,账户管理已不再是银行的独角戏,而是需要监管机构、金融机构与用户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正如某国有大行负责人所言:“清理沉睡账户不是终点,而是构建更安全、更高效金融生态的起点。”在这场变革中,每一个账户的“觉醒”,都在为金融系统的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