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惊!人类未出现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再现 “上一次还在300至500万年前”,背后信号不一般!!
创始人
2025-10-17 11:04:40
0

  人类未出现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再现

  【人类未出现时的二氧化碳浓度再现】10月16日消息,世界气象组织指出,2024年,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浓度创人类历史新高。人类活动持续排放二氧化碳及野火频发,当前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急剧攀升是造成气候异常这一严峻现象的关键原因。近年来,随着人类活动不断加剧,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等碳汇功能显著弱化,原本能够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的植被,因过度砍伐、土地退化等问题,吸收能力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海洋这一巨大的碳汇也面临困境,海水酸化、海洋生态破坏等状况,使得海洋对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明显降低。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等碳汇对二氧化碳吸收的减少,意味着更多二氧化碳留存在大气中,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可能导致气候进入恶性循环,极端天气频繁出现、冰川加速融化等一系列灾难接踵而至。世界气象组织官员严肃表示,上一次地球历史上出现如此之高的二氧化碳浓度水平是在大约300至500万年前,在那样遥远的时代,地球上人类尚未出现,自然生态系统独自运行。

  2024年,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权威数据如同一记警钟,重重敲响在人类心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冲上了人类史上最高点,这一数据让全球为之震惊。但更令人心惊胆战的是——“上一次地球出现这样的浓度,是300至500万年前。”回溯到那个久远的年代,那时的人类还未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当时的北极并非如今这般冰天雪地,而是被大片的森林所覆盖,郁郁葱葱;海平面也比现在高出10 - 20米,许多如今的大陆沿海地区在那时都被海水淹没,大陆的轮廓与今天相比截然不同。而如今,人类不加节制的活动,正亲手将这颗星球推向“史前模式”,若不立即采取有效措施,等待我们的或许将是无法承受的灾难。

  自然曾是人类最忠实的盟友。森林吸纳二氧化碳,海洋溶解温室气体,像一双温柔的手缓冲着我们的任性。

  但2024年的报告揭示了转折:碳汇正在失灵。频繁的野火灼烧着森林的肺叶,暖化的海水失去吸收能力。地球自我调节的阀门渐渐锈蚀——我们正从“自然为盾”走向“与自然为敌”。

  “这不只是数字,而是一道时空裂缝。”气象组织的官员说。当现代城市的霓虹映在创纪录的热浪中,我们其实正与上新世(Pliocene)的地球隔空相望——那个没有人类文明,却有着相似二氧化碳浓度的时代。人类用两百年工业革命,复刻了300万年地质变迁塑造的大气。而这次,剧本里多了一个变量:80亿试图掌控命运的人类。

  WMO报告明确指出,化石燃料燃烧、森林砍伐与土地利用变化是二氧化碳浓度激增的主因。2024年,全球碳排放量因能源需求反弹与工业化加速再创新高。更严峻的是,气候变暖引发的厄尔尼诺现象导致全球野火频发,仅北半球2024年野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超过欧盟全年工业排放总量。夏威夷莫纳罗亚天文台监测显示,2024年大气二氧化碳年均增幅达3.58ppm,为1958年有记录以来最大值。英国气象局科学家理查德·贝茨警告:“我们正以错误方向加速前进。2025年二氧化碳浓度或再升2.26ppm,‘1.5℃温控目标’已近乎不可能实现。”这一结论与《巴黎协定》设定的温控红线形成尖锐冲突,标志着人类气候行动进入“倒计时阶段”。

  更令人担忧的是,地球传统碳汇能力正急剧衰退。陆地生态系统中,森林退化与草原荒漠化导致植被固碳效率下降;海洋方面,北极海域因变暖导致生物碳泵效率到2100年或下降40%,碳汇能力减少10%。WMO秘书长塞莱斯特·绍洛指出:“碳汇减弱意味着大气二氧化碳累积速度加快,形成‘升温-生态退化-碳吸收减少-进一步升温’的恶性循环。”以南极东南极冰盖为例,这片被称为“沉睡的巨人”的冰川正以每年1500亿吨的速度消融,其融化将直接推高全球海平面。而北极地区已出现“无冰夏季”,北极熊等物种面临生存危机。这些变化与上新世中期的古气候特征高度吻合,暗示地球正滑向人类难以适应的“热室状态”。

  2024年成为175年观测史上最热年份,全球平均气温“极有可能”首次突破1.5℃阈值。报告统计显示,该年全球发生151次极端天气事件,包括日本热浪致数十万人中暑、西澳大利亚州49.9℃极端高温、马里共和国48.5℃全国性热浪等。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直言:“地球正在发出求救信号,生命、经济与地球本身的风险正在指数级上升。”

  经济层面,1970年至2021年全球因气候灾害损失已达4.3万亿美元,而2024年单年损失就超过历史均值。农业减产、疾病蔓延、基础设施破坏等连锁反应,正将气候危机转化为系统性社会危机。

  ---

  我们站在没有人类见过的世界里,呼吸着人类出现前的空气。

  这既是一份来自深时间的警告,也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遇——成为第一代在“史前大气”中,为未来文明找到出路的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