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上有家庭带野人小孩?多方回应
【高速上有家庭带野人小孩?多方回应】网友报料,在四川雅安石棉县的高速服务区内,看到一个家庭带着一个“野人孩子”,“孩子类犬,吃饭,爬行,跑步都像狗”。视频中显示,一个全身一丝不挂的孩子趴在台阶上吃食物,身体黑黢黢的,头发乱糟糟的,旁边还有一位抱着小孩的大人似乎正在与其交流。10月15日,四川雅安石棉县高速公路上一家庭携带两个孩童,其中一个孩子行为异常且未穿衣物引发关注。警方核实称“说是在大山里长大的,从小就这样教育,是放养那种。”记者联系到男孩户籍地所在的镇派出所,该所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确实已经接到了关于此事的反馈情况。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两个孩子的男性监护人正是他们辖区内的村民。其中,大的孩子约三岁左右,小的孩子才一岁多,由于种种原因,这两个孩子目前都还没有上户口,且两个孩子均为男孩。工作人员还补充道:“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这户人家是正常家庭,只是可能在生活方式上与我们常见的有些不同。”同时,该工作人员透露,他们已经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上级部门,并且针对小孩的监护人,也及时开展了相应的沟通与教育工作。
对于这一事件,当地公安部门表示,孩子身边一直有监护人陪伴,实际情况是他们一家人通过高速在该辖区路过时,群众觉得异常所以报警。“我们未出警,因为此事此前就有群众已报警,并且相邻的公安机关出过警。”一位民警解释。经核实,警方了解到他们一家是沿着高速一路从南往北,父母一直陪伴在小孩身边,也没有违法犯罪的异常情况。与此同时,石棉县妇联也已迅速行动。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在16日早上了解到该情况后,“马上去跟进了,正在介入和行动。”
这起事件引发了人们对特殊教育环境和山区儿童成长问题的关注。实际上,山区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话题。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家庭氛围不浓导致山区留守儿童群体常常把寡言、沉默、焦虑、自卑、封闭等负面心理埋在心灵深处,这严重影响健康人格和强健体魄的养成。
近年来,各地也在积极探索山区留守儿童的关爱服务模式。如贵州省惠水县王佑镇、羡塘镇成功搭建“陪读公寓”、组建“红色家长”、设立“温馨港湾”、创办“N个课堂”,为山区留守儿童提供全过程抚育、全方位关爱。而文山州则创新推出 “流动儿童之家”,社工带着标准化“服务包”定期进村入寨,把课堂搬到晒谷场、村头空地、校园周边,让服务穿透山路阻隔。
据权威媒体报道,当前社会上存在部分儿童尚未完成户籍登记的情况,这两个引发关注的孩子只是其中缩影。2025年初,古交市公安局原相派出所民警在开展"一标三实"基础信息采集时,发现辖区内一名4岁女童的户籍信息处于空白状态。经调查核实,该女童系母亲在家中自行分娩,因未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导致户籍登记缺乏关键凭证。更令人唏嘘的是,女童母亲因突发疾病不幸离世,其父亲长期在外务工,家中老人因不了解户籍政策且担心手续繁琐,始终未办理出生登记。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孩子无法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无法办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甚至在幼儿园入园时遭遇阻碍。
类似困境在涟源市同样存在。当地一名6岁女童因未婚生育问题陷入户籍登记僵局。按照户籍管理规定,非婚生子女落户需提供亲子鉴定证明,但该女童父亲因刑事犯罪正在监狱服刑,无法配合完成采血鉴定;母亲则在生下孩子后离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这种特殊情况导致孩子到了入学年龄却无法建立学籍,只能在家中由祖父母照看,错过了学前教育关键期。
针对此类复杂情况,两地政府部门启动了跨部门协作机制。在古交市案例中,派出所民警多次往返医院、社区,协助家属补办出生医学证明副页;在涟源市案例中,司法局协调监狱管理部门开辟绿色通道,由狱警全程监督完成父亲血样采集,司法鉴定机构加班加点出具鉴定报告。经过民政部门的社会救助、公安部门的特事特办、司法部门的法律援助以及监狱系统的配合支持,两个孩子的落户手续最终得以顺利推进。
值得关注的是,在贵州某山区还有位被称为"野人"的少年,这个带着些许戏谑的称呼背后,是特殊成长环境造就的现实困境。该少年自幼在深山老林中成长,父母秉持"自然教育"理念,长期放任孩子赤身裸体、与山林为伴。这种独特的养育方式虽出于好意,却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社会化训练。当地妇联介入后,通过定期家访、家长课堂等形式,逐步引导家庭认识科学育儿的重要性。随着衣物捐赠、学前教育等帮扶措施的落实,这个曾被村民视为"异类"的孩子,开始穿上整洁的衣裳,在志愿者陪伴下走进村小课堂,迈出了融入社会的第一步。
派出所称已针对小孩监护人开展相应沟通与教育工作,这无疑是积极的第一步。但教育沟通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应建立长效保障机制,确保孩子权益得到持续保护。一方面,要对监护人进行系统的教育指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另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建立定期回访与监督机制,跟踪孩子的生活状况与成长发展,确保家庭环境的改善与孩子权益的保障。此外,还应加强社会支持体系建设,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必要的物质帮助与心理支持,营造全社会关爱儿童成长的良好氛围。
高速“野人小孩”事件为我们敲响了儿童权益保护的警钟。我们不能对孩子的异常状态视而不见,不能让“放养”成为忽视儿童权益的遮羞布。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从家庭、社会到政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健康、安全、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类似的悲剧不再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