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英国制裁11家中国实体
【中方回应英国制裁11家中国实体】10月15日,英国政府以“支持俄罗斯能源实体、向俄军事工业提供关键物项”为由,宣布对包括11家中国实体在内的多国企业及个人实施制裁。这一单边主义行径迅速引发中方强烈反应。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当晚明确表态:“英方行为缺乏国际法依据,严重损害中国企业正当权益,中方坚决反对并已提出严正交涉。”这场外交风波的背后,是西方国家在俄乌冲突背景下对华施压的延续,更是中国捍卫自身发展权的坚定宣言。此次制裁并非孤立事件。就在9月11日,中英经贸联委会第14次会议在北京重启,这是该机制时隔7年后的首次运作。英国商业和贸易大臣彼得·凯尔率百人代表团访华,签署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备忘录,中方承诺扩大自英进口并鼓励中企对英投资。凯尔在会后公开表示:“中国经济地位不可忽视,深化合作是双赢选择。”然而,不到24小时,伦敦时间9月12日,英国外交大臣伊薇特·库珀在基辅宣布对3家中国电子企业实施制裁,指控其向俄军方提供导弹关键元件。这种“合作签单与制裁打压无缝衔接”的荒诞场景,在10月15日再次上演。英国政府在未提供任何交易记录、物流证据或第三方核查报告的情况下,仅凭“可能涉及”的模糊表述,就将11家中国实体列入制裁名单。冻结资产、禁止贸易往来、限制全球业务——这些措施与欧盟、美国对俄制裁同步,暴露出英国试图通过“长臂管辖”刷存在感的政治动机。面对英方无理行径,中方反应迅速且强硬。10月16日,中国驻英国使馆发言人连续发声,直指问题核心:法律层面:强调英方行为违反国际法,尤其是未遵循联合国安理会决议或世贸组织规则,属于单边主义霸凌;事实层面:重申中国从未向俄乌冲突任何一方提供致命武器,始终严格管控军民两用物项出口,相关企业交易均符合国际标准;道义层面:揭露英方“双重标准”——既想从中国市场获利,又在地缘政治中迎合美国,这种“既要又要”的短视行为终将损害自身利益。
中方同时启动《反外国制裁法》框架下的应对机制。该法律自2022年实施以来,已成为中国对等反制的重要工具。此前,针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中方已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相关白兰地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此次针对英国制裁,中方明确表示“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包括但不限于限制英企在华业务、暂停双边合作项目、对等冻结英方资产等。
英国的制裁决策与其国内经济困境形成鲜明对比。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英国GDP增长率仅为1.1%,在G7国家中排名倒数第二,通胀率维持在5.8%的高位。中国作为英国在欧盟外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超1000亿英镑,中国对英直接投资同比增长11.4%。然而,英国对华投资却因政策不确定性下滑近8%,制造业PMI连续五个月低于荣枯线。
制裁的直接后果已开始显现。深圳某电子贸易企业负责人透露,其英国客户因担心供应链中断,已暂停价值2000万英镑的订单;曼彻斯特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工厂的投资计划被迫搁置。更严重的是,英国在华企业面临“反制裁”风险——若中方限制英资银行跨境结算、暂停关键技术合作,英国金融、科技行业将遭受重创。
此次事件折射出更深层的国际秩序变革。西方国家试图将俄乌冲突扩大化,通过二级制裁迫使第三国“选边站”。2025年2月,欧盟曾一次性制裁25家中国实体,创下单次制裁数量纪录;美国则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企在美业务。然而,这些行为均遭到中方有力回击。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指出:“中方支持基于市场原则的跨国合作,反对强制技术转让、保护主义歧视性做法。”这一立场与欧盟内部矛盾形成对比——欧盟委员会一面推动对华投资协定谈判,一面实施制裁,暴露出其在经济利益与地缘政治间的摇摆不定。
从9月的“3家企业制裁”到10月的“11家实体打压”,英国的连续动作暴露了其外交政策的分裂性:既无法摆脱对华经济依赖,又不敢完全独立于美国。这种“精神分裂式”操作,最终只会让英国陷入“两头不讨好”的困境。历史证明,单边制裁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加剧全球产业链断裂。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任何试图通过施压迫使中国让步的企图都注定失败。此次中方24小时内的强硬回应,不仅是对企业权益的捍卫,更是对国际规则的坚守——在全球化时代,尊重是相互的,底线不容试探。当世界站在百年变局的十字路口,合作共赢仍是唯一出路。那些能够超越意识形态偏见、以诚相待的国家,终将在与中国的互动中获得更多机遇;而沉迷于“制裁游戏”的短视者,终将被时代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