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主持人李梓萌遭AI仿冒带货
【央视主持人李梓萌遭AI仿冒带货】10月16日,北京市市场监管局通报的一起案件引发舆论哗然——某公司通过AI换脸技术冒用央视主持人李梓萌形象,在拥有88万粉丝的直播间推销普通糖果类鱼油产品,宣称其具有治疗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等疾病的功效。这起案件不仅成为北京首例针对AI生成虚假广告的行政处罚案例,更揭开了技术滥用背景下新型消费欺诈的冰山一角。今年2月,北京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接到消费者举报,反映某公司通过视频账号宣传的“深海多烯鱼油”涉嫌虚假宣传。调查人员进入该企业直播间时,展板上赫然标注着“适合头晕头痛、手麻脚麻、记忆下降人群”等医疗用语,而直播画面中竟出现了央视主持人李梓萌的形象。这位以干练短发和字正腔圆播报风格著称的“新国脸”代表,其虚拟形象正以权威媒体人的口吻推销产品。
经立案调查,真相令人震惊:涉事公司销售的鱼油产品实际执行标准为糖果,属于普通食品,根本不具备任何治疗功能。更关键的是,视频中的李梓萌形象完全通过AI换脸技术伪造生成。从口型同步到表情管理,虚拟形象与真人几乎无异,足以让普通消费者难辨真伪。
“这种操作突破了法律与道德的双重底线。”法律界人士指出,涉事公司同时违反《广告法》中关于“广告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利用科研单位、学术机构等名义或形象作证明”的规定,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不得实施混淆行为”的条款。北京市市场监管局依法对其作出行政处罚,涉案账号被永久封禁。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与李梓萌的公众形象密不可分。作为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资深主持人,她1996年以辽宁省专业成绩第一名考入中国传媒大学,2000年进入央视后主持《国际时讯》《新闻早8点》等栏目,2006年成为《新闻联播》最年轻主播,2007年正式担任固定主持人。其标志性的播报风格与专业素养,使她成为商业代言的“权威符号”。
“不法分子正是看中了她的公信力。”市场监管人员透露,涉事公司选择李梓萌作为仿冒对象,旨在利用公众对央视主持人的信任降低消费者警惕性。数据显示,该直播间在伪造李梓萌形象后,产品销量短期内暴涨300%,直至被举报查处。
这并非李梓萌首次遭遇身份盗用。近年来,随着AI技术普及,从语音克隆到深度伪造,公众人物形象被滥用的案例呈指数级增长。2025年上半年,全国已发生12起“AI克隆人”营销事件,涉及明星、学者、企业家等多类群体。李梓萌此次被仿冒,再次印证了名人效应在数字时代的双刃剑效应。
调查发现,涉事直播间背后隐藏着完整的AI虚假广告产业链。从数据包交易到虚拟形象定制,从话术模板设计到流量推广,不法分子形成了一条“技术+营销”的黑色链条。
“制作一个高仿真虚拟形象的成本已降至万元以下。”某AI技术供应商透露,通过购买公众人物的公开影像资料,结合深度学习算法,仅需72小时即可生成足以乱真的虚拟形象。而涉事直播间使用的“深海多烯鱼油”产品,成本不足5元/盒,却以“央视主持人推荐”为噱头,标价高达298元/盒。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类虚假广告往往与精准推送技术结合。涉事公司通过分析用户浏览记录,将伪造视频定向推送给中老年群体——该群体既是保健品消费主力军,也是AI技术认知的薄弱环节。海淀区市场监管局统计显示,举报该产品的消费者中,60岁以上人群占比达78%。
这起案件的处理为同类违法行为监管提供了范本。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通报中明确:AI内容生产者需对生成内容承担连带责任,平台方未尽到审核义务的,将面临“双罚”机制。与此同时,法律界人士呼吁加快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法》,明确技术使用的边界与责任。
技术层面,区块链存证、数字水印等监管手段正在试点。某区块链企业展示的存证系统显示,通过为原始影像添加不可篡改的时间戳与哈希值,可有效追溯AI内容的生成源头。而数字水印技术则能在虚拟形象中嵌入隐形标识,即使经过压缩传输仍可识别真伪。
“维护市场诚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指出,消费者应提高对AI技术的辨识能力,遇到“名人带货”时可通过官方渠道核实;平台方需完善内容审核机制,建立AI生成内容的标识制度;监管部门则应强化跨区域协作,斩断灰色产业链的利益链条。
当虚拟形象可以完美复刻真人,当算法推荐能够精准操控认知,这起案件犹如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在享受AI技术红利的同时,必须筑牢法律与道德的双重防线。李梓萌在得知被仿冒后表示:“作为媒体人,我深知公众信任的来之不易。任何技术滥用行为,都是在透支整个社会的诚信基础。”从英国对11家中国实体的无理制裁,到AI技术伪造名人形象的消费欺诈,2025年的世界正经历着技术革命与规则重构的剧烈碰撞。在这场变革中,唯有坚持技术向善、法律至上、道德为本,才能让创新真正服务于人类福祉。正如北京市市场监管局在通报中所言:“数字时代不是法外之地,任何试图挑战底线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这起案件的终结,不应是监管的终点,而应是构建可信数字生态的起点。当88万粉丝的直播间沦为虚假广告的温床,我们更需要思考:如何让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同行,如何让市场活力与法治精神共融。答案,或许就藏在每一次对规则的坚守、每一份对真相的追求、每一声对正义的呼唤之中。